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理念

北京育英学校:办一所学生放学后不想回家的学校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1/6 10:26:43 

     作为当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开办的第一所学校,北京育英学校已历经六十五载春秋的风霜搏击,曾激励几代人发奋图强的“好好学习”正是当年毛泽东给这所学校的题词。如今,这所拥有4600多名学生的12年一贯制历史名校,又因为一场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里——

办一所学生放学后不想回家的学校

午间,席地而坐的对弈(图片由北京育英学校提供)

  移走冬青树围,把校园还给学生

  把校园变成学生学习交往、寻找伙伴的地方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学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和课程

  下午6点整,早已过了放学时间,可北京育英学校的操场上依然是一幅幅生龙活虎的景象:一群群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还在球场上飞舞;图书馆、实验室、学生食堂依旧灯火通明。

  早就听说育英学校有一条放学以后不静校的校规,眼见为实,我们决定走进育英,一探究竟,揭开学生放学后不想回家的理由……

  不想回家理由之一:移走冬青树围,把校园还给学生

  至今,仍有不少老师提起,两年前的育英学校,偌大的校园被冬青树和铁丝网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大片的空地和花园被挡了起来,羊儿可以在里面悠然自得地吃草,而学生却只能隔着树围观望。中学和小学之间还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小学生不能过中学界,中学生也不许越小学界。学校规定,每天上学,小学生只能走小学门,中学生走中学门,必须各行其道。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特色被人为割裂,学校原有的教育优势也一度被弱化。

  “学校应该是学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校园还给学生!”新校长于会祥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园里的冬青树围全部移走。

  两年里,学校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做了重新设计和改造:小学部广场上设计了专门供小学生玩耍攀爬的人造小山;图书馆前的松树树围,被设计成上下两层的木质写字台兼靠椅;校园里的石头连廊全部换成了木质的,让学生在冬天坐上去不再冰冷;学校世纪之林里,用整块石头雕刻成精美的棋桌、白石沙代替了原来丛生的杂草,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其间,快乐嬉戏;小花园内的环岛改建成了森林音乐广场,圆形的平台、梯田式的座椅,使这里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围绕山楂树1米多高的围墙被改造成50公分高的座椅,学生可以坐在山楂树下谈古论今……

  校园里的一切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去设计,而是尽量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来设置。把校园还给学生,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校园,顿时变得充满了生机。学生们在这里探索、游戏,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冬青树围、铁丝网方便的是管理者。一围一挡,不用担心学生进去,也少了许多卫生清扫和安全方面的问题。移走冬青、打掉铁丝网,虽然学校在环境保持、学生安全等方面要多做不少工作,但校园却成了学生真正的天地。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吗?”每当提起此事,于会祥总会按捺不住地兴奋一阵。

  那么,打破小学和中学屏蔽之后的效果如何呢?

  “小学和中学没有了明确界限,打篮球时大同学往往会照顾小同学,而不是像我们事先担心的那样,很少有欺负小学生的事情发生。”“学校西侧有12棵山楂树,我们将围栏撤掉之后,降低的台阶可以随时坐,秋天果子落了一地,可没有一个学生去摘。”

  育英学校还给学生的不只是活动空间。思明楼是育英学校的主楼,其正门两侧是校园里最显眼的位置,这里曾经是学校的荣誉墙,而现在替代它的却是“育英时评”。硕大的屏幕展示的是育英学生时评社团的最新作品,或是活动见闻、或是最新评论,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看。把学校最显著的位置让位给学生一展风采,同样是育英转变办学思想的一个实证。

  移走冬青墙,打掉的是师生心中的藩篱;开放校园世纪林,放开的不仅仅是封闭的空间,也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高二(1)班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购买和制作了许多中外名人肖像画送给学校,以此激励所有的同学奋发有为。育英学校高中起步晚,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一些名校。因此,不少家长在孩子初中毕业时,往往希望他们选择名气更大的学校去就读。而今年,令教师们喜出望外的是,许多从育英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都自愿选择继续留在母校读高中。他们说,正因为学校要发展,更需要我们留下来一起去努力。

  校长声音:泰戈尔有一句话,“教育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一个温馨、充满生机的校园更有助于培养有爱心、懂得创造美的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