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建设

从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看中国教育开放之路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1/30 6:57:24 

     外国班以汉语为母语授课、语言课程实行走班制教学、开发“国际理解”系列校本课程……自1956年接收第一名外籍学生入学开始,北京芳草地国际小学已成为中国教育开放的一个成功样本。

  29日上午,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和朝阳区教委联合举办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龙活动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举行。多名教育专家、学者应邀走进这所学校,聚焦它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探索实践,探讨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得失。

  “有外籍学生在中国读书,有中国孩子出国留学,都不能算是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教育一定要落实到每一堂课中,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介绍的办学理念引起广泛共鸣。

  2000年以来,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借课程改革契机,构建了以道德、语言、科学、数学为基础、以“我想去哪里”为主题的文化课程体系。

  记者在校园中看到:同学们尝试用22种语言说“你好”,感受不同国家语言的魅力;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用橡皮筋圈出不同的国家,进而思考领土冲突的问题……这一系列有趣的校本课程,都在帮助每个孩子去了解世界、想象世界、体验世界。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国国际教育的变革缩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认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际教育处于被动状态,今天的国际教育环境已经不同于几十年前,需要我们主动融入而非被动接受。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看到中国教育的优势,不要盲目地追赶超越,要找到适合本土国情的教育模式,不仅要用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培养中国学生,还要用中国文化影响外国留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强调,国际教育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国际间的流动,还包括国际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这些教育要素流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与国之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共享和融合,这对于正在改革中的中国教育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不断提高本土教育质量,使之达到国际化的水准,让孩子在本土教育中拥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成为能够胜任国际事务交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