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开展山区支教、体验农村生活、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今年夏天,从红色圣地、企业一线到大山深处、农村基层,到处都留下了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身影。东大学子在实践中砥砺青春,在实践中点亮人生。
2014年,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围绕“沐浴理论之光,锤炼坚定信仰”、“追寻我的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关爱行动,推进阳光助残”、“服务社区建设,助力辽沈振兴”、“促进专业提升,练就过硬本领”等六大主题,共组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43支,自筹团队265支,个人实践1500余人,共有近万名同学参与其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参与规模创历年新高。“多年来,东北大学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起实施‘理论之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已经构建起了‘分阶段实施、分类别立项、分层级指导’的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形成了贯穿全年的涵盖‘暑期、日常、寒假、专项和海外’五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了浓郁的‘实践育人和实践成才’氛围。” 东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熊晓梅介绍说。
红色之旅:沐浴理论之光,坚定理想信念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体验“红军的一天”、再现“三湾改编”、“会师井冈”……东北大学“星火”实践团在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重温红色革命圣地,感受红色革命精神。
“我们通过调研毛朱挑粮小道、荆竹山雷打石等地点,深入挖掘了井冈山革命抗争的历史细节,感受到共产党人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眼光。这次红色之旅让我们追寻了红色踪迹,感受了红色文化,收获良多,感慨良多。”校学生会副主席经典同学感悟到。作为“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的重点团队,40余名学生骨干通过学习井冈山斗争史,考察井冈山革命遗址,设计开发了《基于井冈山革命史的模拟沙盘游戏与素质拓展项目》,并在学员培训中推广使用。答辩会上学生代表对该项目详实的历史背景、完备的拓展地图、新颖的游戏环节等进行了清楚的阐明,受到了在场评委、同学的广泛好评,这一实践成果也为井冈山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团委把本次“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高级学生骨干培训的重要环节,面向校院两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培养。在理论学习方面,学员们聆听了“井冈山革命史”系列讲座,队员崔怡玮对专题讲座“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印象深刻。“肖邮华老师的讲解对我进行素质拓展项目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课后学习讨论中,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周莉老师指导实践团甄选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吃透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实施阶段,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队员们各尽其能、集思广益,依托多年来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成果,结合井冈山斗争史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再创造,完成了“井冈风云”和“朱毛会师”两个素质拓展项目的设计工作。队员们对研究生学长徐治洲的理论基础和记忆能力赞叹不已,每每提起井冈山斗争史他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向大家讲述。据他介绍,为了完成好“毛竹会师”项目,在实践前徐治洲每晚都要按照时间轴对井冈山斗争史进行回顾。另一个小组“井冈风云”项目负责人刘葳也对自己的团队感到十分自豪:“我们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和桌游有点相像,为了让项目新颖有趣具有可操作性,团队十几个人经常要情景模拟亲自尝试,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活动道具,你看那幅手绘地图,制作十分精良,就出自研究生学长崔泽伦的手笔。”
“红色之旅是东北大学的品牌实践项目,学校坚持用生动的历史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升华精神、坚定信仰,井冈山之行是继重走长征路、延安精神考察等实践活动之后的又一个良好载体。”校团委书记张玉宝向记者介绍。与此同时,东北大学依托“理论之光”为主体的历史和红色足迹考察活动也吸引了同学们的广泛参与。包括:“甲午伤思”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赴青岛、威海实践考察;“探寻抗战遗迹、体会历史经验”赴海拉尔关东军要塞遗址实践考察;“铭记抗战历史,凝聚民族精神”赴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践考察等等,同学们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果,深入学习近现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得益彰。
根扎基层:聚焦改革民生,绽放青春梦想
“条件不太好,住的办公室,晚上挺黑的,没有地方洗澡。”这是刘鹏同学对沈阳市法库县丁家房镇的第一印象。刘鹏是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2014年7月,刘鹏和东北大学其他的40名青马骨干学员赴沈阳法库县开展了以“投身基层访民生,奋力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挂职实践活动,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40余名同学被划分成6个组分别与基层干部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承担一项工作,考察一个专题,支援一个项目,撰写一篇报告”的“四个一”挂职实践内容。同学们积极协助政府工作,体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收获了一次难忘的基层工作实践经历。
“整理档案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必须得做好”,刘鹏回忆道。整理档案和税收统计是十分繁乱和复杂的,6名同学主动要求承担下了这份工作,连续三天在档案馆里统计录入,面对着“零”错误的要求,队员们甚至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干活,只为了能够保质保量。走基层,进大棚,实践小组从百姓生活着手调研。“衣服天天得换,下地干活身上全是土。”刘鹏说,作为“中国葡萄之乡”,百姓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葡萄园,队员们就直接跑到地里帮老乡干活。除此之外,丁家房镇实践小组根据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为当地镇政府制作了一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方案》,内容关于成立监督组,办公用品节能、节能宣传周等多项计划,受到了当地干部的表扬和称赞。“条件艰苦点,但是半个月的挂职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这里的人对我们都很热情,我们也帮老乡们在葡萄园干点活”。总结会上说到这里,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双台子镇实践小组坚持每天到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在中心咨询台值班,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虽然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但却也地地道道的体验了一次乡镇干部的工作;五台子乡实践小组先后实地走访法库县陶瓷产业园,详细考察了法库陶瓷产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十间房镇实践小组深入基层,对法库县十间房镇的农牧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康平县寒富苹果、万寿菊种植基地、航空航天以及财湖水库等基地,初步探索十间房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做的工作都微不足道,但是能够为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时吃苦也都无所谓。最开始两天真有点不适应也抱怨条件艰苦,和老乡对话调研还有点不好意思,想快点结束,现在走了,还挺舍不得的。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对这里的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希望能够把‘所学有所用’,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实践当代青年的‘中国梦’。”实践成员张梦洋感悟到。
校团委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同学们围绕“我的中国梦”教育主题申报立项十分踊跃,仅这一个主题全校就组建了120余支校级重点团队,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伟大中国梦对于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同学们通过下街乡、进社区、近群众、查民情,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真切地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认识、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坚定了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