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最牛班主任”是如何练成的

编辑:小武  发布时间:2010/12/1 20:21:10 
 

深度:

“最牛班主任”是如何练成的 

“我觉得,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是水到渠成的。”713,曲靖一中高三理科18班班主任刘云生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这样的成绩”指的是他带的这个班级在今年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在这个59人的班级中,学生分数全部在600分以上,其中最高690分,最低604分,有4人在680分以上,云南全省理科前10名有3人。如果按规定加上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得的20分,这个班级将有两个学生的分数达到了700分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云南高考的满分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都是750分。

在互联网上,这个班级被称为“史上最牛高考班”,刘云生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班主任”。和“史上最牛高考班是如何练成的”这个问题一样,现在人们又在纷纷关注:史上最牛班主任是如何练成的?

 

 

“你眼红还是怎么了”

625下午5点左右,云南全国普通高考成绩揭晓了。为了这一刻的到来,高三理科18班的学生等待了很久,半个月前,当他们走出高考考场时,他们生活的重心就转到了等待上。

刘云生也在等待,不过他的等待比他的学生理性很多,也坦然很多。刘云生在班主任这个位置上干了13年,班主任工作是刘云生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44岁的他是曲靖本地人,给学生的印象是个子不高,戴着眼镜,两眼充满智慧。1983年,他从曲靖师专毕业,至今已当了25年教师。期间,因为学历不高,他在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进修了本科,后来一直教生物课。

2002年,他调入了曲靖市最好的中学——曲靖一中。高中生物课是从高二开始的,在进入曲靖一中后,他在教生物的同时,还当班主任。算起来,加上今年这一届,他在这个学校已连续当了3届毕业班的班主任,连续六年都在为学生的高考操心。

“全部600分以上!”这样的结果让他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尽管07届的时候,他参与教学的一个班级只有两名学生没上600分,尽管06届的时候,曲靖一中有个班级只有1名学生没有上600分。

当晚,消息就在互联网上传开了,有好事者借用近来媒体惯常的称谓,用“史上最牛”的定语对这个班级进行了修饰,“史上最牛高考班”诞生了。

惊叹随之而来,质疑随之而来,甚至揭秘也随之而来,有人甚至声称自己就是曲靖一中的学生,发帖说“史上最牛高考班”的背后有“黑幕”,但这个帖子很快就遭到围攻,拍砖的常用语是:人家考得好,你眼红还是怎么了?

 

比中五百万大奖还难

网上的热炒让刘云生感到了压力,在他眼里,高考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你说什么才算最牛呢?仅仅是因为分数吗?”的确,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高考分数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在担任高三理科18班班主任两年的时间里,分数或者说高考分数,一直都不是他强调的重点。甚至在高考前的几个星期,他还给学生安排和学习无关的活动。

但分数是现实的,这点他并不否认,分数起码能让他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况且,网上对“史上最牛高考班”的热炒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分数,更何况,将他称为“史上最牛班主任”也是以分数为依据的——尽管他对这种称谓很不以为然。

云南高考填报志愿是分数公布后进行的,这对18班的学生来说,不啻是另一个福音。尽管全国重点高校在云南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很高,但600分以上无论如何都是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出所料,几天后,云南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理工类一本530分。

填报志愿是在刘云生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这种指导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他只给学生提建议,尽量报考“985”高校——这是199854,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要建的大学,也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一批大学,按刘云生学生的说法:“不报985大学,这些分数不就浪费了?”

截止721,刘云生给记者发来的信息显示,这个59人的班级已经有54人接到了“985”高校的录取通知书,1人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这样的录取结果让刘云生感到欣慰,但让他更欣慰的是,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学生纷纷打电话过来,向他表示感谢。电话里,学生个个激动不已,除了各种感谢的话,最多的就是回忆在这个班级和他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了。这勾起了他的思绪,两年来的时光仿佛演电影一样在他眼前摇晃。

 

高三理科18班的青春档案

2006年秋季曲靖一中的开学典礼上,刘云生被当场告知担任高二理科18班的班主任。之前没有任何征兆,这让他感到突然,按他的想法,接手一个新班前,先要对这个班级了解一下,尤其是对即将参加高考的班级。但学校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接到任命后,他“赴任”了。

学校将这个班级定名为“奥赛班”,想把那些对数学、物理等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感兴趣并有基础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在全校范围挑选优秀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以期在奥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个班从一开始就不一般,不仅学生底子好,而且任课老师普遍优秀,在曲靖一中的校园网上,这个班的数学老师张国坤、物理老师丁剑铭、英语老师叶家骥、语老师苏春梅、化学老师马建播等都在“名师风采”一栏中。当然,包括刘云生。

班主任这个角色比生物课老师的角色难当得多。不过,当过多年班主任的刘云生积累了一套运用自如的班级管理方法,这让他在面对这个“聪明学生云集的班级”时显得得心应手。

曲靖一中有个独特的做法,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档案。校长李晶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曾说道:“针对每个同学,我们都有详细的档案,包括他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哪些书、做过怎样的读书笔记,我们都有记录。”

刘云生是这种做法的代表。刚当班主任时,他就给学生建档案。档案建立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一开始,他就让学生逐个站在当讲台上介绍自己,并利用这种机会仔细观察,记下学生的点点滴滴。在此前提下,他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谈话,谈话的范围很广,目的是借此了解学生的内心,将此和学生的外在联系起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些情况,为他以后的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刘云生在给学生建档案的同时,还给班级建了档案,这让他对高二理科18班的情况了然于胸。班级档案显示,这个由59名学生组成的班级中,女生18名,男生41名,来自农村的学生45名,贫困生27名,住校生36名,走读生23名,独生子女37名,性格非常内向的6名,复读生2名。

学生的兴趣也五花八门,有喜欢文艺的,有喜欢体育的,还有喜欢睡觉,甚至把睡觉当成一种习惯的。但没有一位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和念书的。

 

 

把班干工作进行到底

一个人管理59个人是有难度的,要想使班级工作井井有条,班委会的作用是少不了的。重视班干部的作用是刘云生一贯的做法,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他们来自于学生群体,对班级的情况更了解,也更容易和学生接触,由他们管理班级的效果,比班主任直接插手好得多。

很多高中都存在班主任不重视班干部的现象,尤其是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原因很简单,担心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日常的班务工作中耗费精力,影响学习。但在刘云生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是对他们组织和协调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的作用短时期可能不会显现,但长期看,这种能力对他们人生发展和事业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甚至认为当班干部的这些学生经过历练,在高考中也照样是佼佼者,前提是班主任要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凡事不能偏颇,让学生一头扎在书堆里是不行的,但让学生光搞班务工作也不行,要平衡一下,这样才能得到发展。”

刘云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他学生的录取情况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高考录取中,高三理科18班有5个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两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中班干部有5个,分别是班长管凤仪,副班长王宇,学习委员冯祥,生活委员陈升伟,体育委员窦士程。这5人中有3人参加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刘云生认为他们能通过面试,说明他们担任班干锻炼出来的能力得到了面试专家委员会的认可。

 

身教胜言教

200611月,曲靖一中组织了全校的期中考试,因为高二理科18班是“奥赛班”,全校很多师生都对它给予了关注,想通过这次“真刀实枪”的检验,看看这个班级的真面目。刘云生也有些担心,毕竟这是这个班组建以来的首次“大考”,考好了都好,万一考不好,那就麻烦了。

重重关注下,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压力就是动力——但这之间还需要转化的过程,一旦压力没有转化成动力,它就会寻找发泄口,这往往有冲动的因素在里面,如果处理不当,结果不堪设想。

考试如期进行,成绩也如期公布,但却没有如刘云生期待的好——这个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奔着奥赛来的,理科成绩明显优于其它班级,但文科成绩一般。更出乎他意料的是,有几个本应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考砸了。

导火线由此引发。当天晚上放学后,几个考砸的学生没有离开。趁着夜色,他们将教室的电灯全部卸了,并悄悄拿走。第二天上课时,教室黑洞洞的,学生都聚集在门外,班干也束手无措,只好等着他来处理。

他处理的结果是“无动于衷”——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他从学校借来了工具,把班上大多数男生找来,帮他支起了高高的凳子,个子不高的他费了很大力气才爬上去,将电灯装好。现场一些敏感的学生仿若《背影》里的看到父亲辛苦爬上月台买橘子的朱自清,内心被深深触动,一次没有任何言语的教育就此完成。

刘云生是故意“表演”给学生看的。他本可以去学校找电工来装电灯,他本可以找班里的男生去装电灯,但他觉得那样学生的感觉就没有他去装电灯强烈了。他去装电灯,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学生:班主任替你们把问题解决了,你们要好自为之。

 

上网也有硬道理

很多班主任视学生上网为洪水猛兽,不是“围追”就是“堵截”,或者干脆禁止。殊不知,网络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他对学生的重要性已远不限于聊天和打游戏了,按刘云生的话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将熟练运用网络确定为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特征了,如果不让学生上网,那不是培养现代文盲吗?”

在对待学生上网的问题上,刘云生的做法是找出学生上网的根本原因,如果是将网络当作工具运用的,那就支持,如果是沉迷其中的,那就坚决禁止。他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在网上适当打游戏或通过其它方式娱乐一下是不应被禁止的,原因是“复习备战高考的过程太辛苦了,学生适当在网上放松一下是应该的。”

但有些时候,学生上网的原因远比他预料的复杂,他印象中,比较深的是一个关于18班学生俞兴 的事情。

俞兴是比较喜欢上网的学生。高二下学期每逢周末,俞兴 就去网吧,通常是泡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他从来不泡通宵,原因是刘云生喜欢查宿舍,他担心被抓。

一次偶然,刘云生知道了俞兴 喜欢上网的事。其时高考的硝烟已经渐浓,但俞兴 还沉浸在网络中。

多方了解,刘云生搞清了俞兴 上网的原因:其父亲出了车祸,脊椎骨断了,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是家里的唯一支柱,出事后,俞兴 甚感前途渺茫,觉得高中混过去算了,对参加高考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心思放在了网络上。

刘云生去了俞兴 家,和他亲人谈,把他家里的农活协调好,并给他确定了上学费用的来源,解除了俞兴 的后顾之忧,把他心思收了回来,使其转入了正常的学习状态。

 

学习保然好榜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强烈,不受约束,要想管好他们,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把他们组成一个整体,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班级就是一个整体——但只是外在的整体,必须找到一种力量,把他们内在地凝结在一起。高二理科18班组建后,刘云生一直在为找到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发愁——直到他听说了保然的事情。

保然高一患了罕见骨病,按医生的说法,保然可能要遗憾终生。但保然高一的班主任告诉刘云生,这个学生在住了两个月的院知道自己的病还有转机的消息后,主动提出配合医生做恢复训练。

恢复训练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当了他的班主任后,刘云生曾到保然家去看过一次,发现即使很痛苦,保然也咬牙挺着,直到每天一次的恢复训练完成为止。更让刘云生惊讶的是,虽然病情严重,但他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落下,高二期中考试的时候,他还考出了好成绩。

保然的病班上很多学生都知道,但被其精神感动的并不多,是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顾及到他,偶尔只是简单问一下,安慰几句。

刘云生决定将保然的事情公布出来,让大家向他学习,毕竟,这是自己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很鲜活,也很具说服力。结果超出了刘云生的预料,保然的事情传开后,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都受到了震动,很多同学甚至说保然就是18班的保尔,从他身上看到了全班“打赢高考这场硬仗”的希望。

榜样竖起来了,学习榜样的活动也实实在在开展着。

 

“歌舞升平”的高考班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高二理科18班变成高三理科18班了。

刘云生也随着这个班级变,不过他变的不是名字,而是班级管理的方式。

刘云生在班级管理中是个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比如别人不重视高考班的班干部工作,他重视,别人在管理高考班的时候往往是“先宽后严”——即高一高二宽松,高三搞题海战,严的不得了,而他则相反,先严后宽,按他的话说就是“高一高二严格管理,高三放羊吃草”。

这样做是源于他这几年带高考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是教生物的,对学生的生理反应很敏感,他说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他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高原反应”——和生物学上的高原反应相似,具体表现就是比较压抑,比较苦闷。他说出现这种状况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系,高考对很多学生而言不亚于一次长跑比赛,在快达到终点的时候,学生都觉得应该冲刺,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但从他带的几届高考班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高考的内容前两年就基本学完了,如果在前两年学习的过程中严格一些,注意成效,高三来临时完全可以轻松备战,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认为那种在高一高二“放羊吃草”、高三“收紧羊圈”、把希望都寄托在高考复习上的做法很不足取,毕竟高考不是高三的考试,高考是高中三年的考试,只注重一年的学习成效而忽视前两年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这种班级管理经验在18班得到了充分运用。高二一年,他采取形式多样的做法提高18班学生的学习成效:他安排学习委员每周按时组织学习论坛,邀请各科课代表为中心发言人,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让班委带头在教室里建立贴吧,让大家就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在上面贴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更使他们养成了交流沟通的习惯,在学习和成长方面都大有裨益。

但高二的“严格管理”并不是把学生都束缚在学习上,很多时候,他主动提建议让班委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让他们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放飞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在刘云生的支持下,高三理科18班的排球队曾多次在学校的排球赛中取得好成绩,周末学生自发组织排演英语话剧,每逢节假日举行简单但富有青春气息的文艺晚会,很多学生经常在晚会上一展歌喉。不仅如此,一些学生甚至能自弹自唱。

这些活动让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比如班长管风仪,她的小提琴过了7级,学生丁素真的钢琴过了8级,学生邱月钢琴过了9级,副班长王宇小号过了8级。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填报了建筑学专业,原因是他们喜欢美术,而这也是在高中阶段培养的兴趣。

 

幸运从瓶子里飞了出来

《团结就是力量》是刘云生学生时代经常唱的一首歌。但对这首歌最深刻的认识还是在他当高三班主任的这几年。

优秀的老师也需要团结起来,否则和普通老师没有区别。刘云生的做法是,每周都邀请任课老师碰头会,就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集中探讨,寻求解决之道。虽然是班主任,但他并没有把这个班看成是自己的,相反,他觉得学习和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相连,一些发生在其他任课老师课堂上的事,他往往会寻求他们来解决,从而给任课老师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支持,这样一个团队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团结的力量。

高三一开始,他还让18班班委组织全班学生做了一个“幸运瓶”。在学生自己最喜欢颜色的纸上,他让学生把自己高考的心愿写在了上面,然后把写满心愿的纸做成纸鹤,装在一个漂亮的瓶子里,取名曰“幸运瓶”。

幸运瓶是刘云生的一个浪漫的想法,他觉得高考压力太大了,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感受到,他们是可以成功的。再者,把59个学生的心愿放在一起,就意味着这些心愿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心愿——高三理科18班的心愿,这个心愿就是都要考出好成绩,不让一个人掉队。

幸运瓶还有一个作用是刘云生没有告诉学生们的,直到高考结束后他们才知道,除了觉得他们的班主任“诡计多端”外,更多的是被他细致入微的关爱感动。把幸运瓶做的异常漂亮并放在讲台上最显眼的地方是刘云生故意的,甚至他还悄悄告诉其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触摸这个瓶子,目的只有一个,提醒暗示学生,让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强化他们的学习张力。

幸运之神从瓶子里飞了出来,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好运。66,刘云生把高三理科18班的学生送进考场,之后开始了像往年一样的等待。半个月后,结果出来了,全班学生全部600分以上,他的班级被称为“史上最牛高考班”,而他,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班主任”。

上一篇文章:霍懋征
下一篇文章:一位小学教师的“科幻教学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