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华科校园有个“陈哥”——记华北科技学院辅导员陈健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7/7 10:33:18 

当学生遇到“坎”的时候,他和学生同吃同住,慢慢抚平内心的创伤;学生突发阑尾炎,他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并彻夜陪伴;他和篮球队员一起席地而坐,像大哥哥一样探讨“战术”;中秋节他把在周边上班的毕业生叫到家里小聚;毕业多年的学生工作中遇到麻烦,也会把他当做倾诉对象,同学们都亲切的叫他“陈导”、“陈哥”。

陈健,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一位普通辅导员。1982年出生的他,已经在辅导员岗位工作了近10个年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把学生当成亲人朋友,尽全力为大家服务,事后每每被提起时,他总是微微一笑:“这都是小事,任何一位辅导员都能做到”。

陈老师所带学生中,已经有六届顺利毕业,毕业生的考研平均录取率超过30%,有的班级能达到61%;平均就业率超过90%,最高的班级甚至达到98.5%。两个班级获得过河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累计获得校级优秀集体超过20余项。陈老师努力做好日常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教育引导,但在辅导员工作中总会经历一些特殊的人和事,陈老师怀着真诚和仁爱之心来处理,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学生就是我的弟弟妹妹”

“虽说大学生已成年,但他们是刚离开温暖窝的小鸟,需要有人护着他们的翅膀前行,我觉得陈老师就是这个人”,家长如此评价陈老师。

“爱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这个岗位,只有热爱辅导员工作,才会自主自觉、尽心尽力去做好本职。我常常问自己:假如这些学生是我的弟弟妹妹,我该怎样对他们?”陈老师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

“温文尔雅,工作细致”,这是学生们对陈老师的一致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陈老师身体力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温暖的臂膀为他们护航。

“起来没,出来溜达溜达”!天气好的早晨,团支书钱照翔偶尔会接到陈老师电话,两个人或一起锻炼身体,或一起吃早饭。轻松的聊天中,陈老师了解了班里的基本情况,同时监督班干部检查好宿舍卫生,也借此机会督促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陈老师所带的班干部都有过类似经历。在陈老师看来,寝室卫生不单单是卫生问题,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引导正能量,环境是可以育人、化人的。

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贾树江跟记者说,“辅导员工作是个苦差事,任何一个学生出现特殊状况,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预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陈老师经常和同学们沟通,及时掌握班里的基本情况。“当心里有疑惑的时候,就是一个辅导员开始工作的时候,如果已经有危险的征兆,再开始行动,那肯定晚了”,陈老师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拉”回来不少学生。赵山做兼职占用了大量上课时间,经常半夜才回宿舍休息,陈老师耐心劝导,赵山重返课堂。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的“黑金组合”,成员之一李科林就是陈老师06级的学生,当时打定主意退学从事文艺活动,陈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劝导。李科林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搞文艺创作,现在做得有声有色。陈老师说:“学生能听老师的,是老师的一种福分,更是师生互相尊重的表现”。

每年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陈老师逐一审核各项申报材料,尽量做到公正公平。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更是他了解学生的好机会。“我的眼睛可能会被一些现象蒙蔽,但一定要让助学金帮到贫困的学生,这是底线”。几年来,对于辅导员头疼的奖助学金评选工作,陈老师没出现过任何争议,他把工作做在平时,做到心中有数。

周贤明就是陈老师特别关注的学生之一,来自矿区,单亲。读小学时,母亲因家庭贫寒离开了家,父子俩相依为命。完全具备申报助学金条件的周贤明没有申报,陈老师带着疑惑找到他,“老师,您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读咱们这个专业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我想把机会让给他们。”最后经评定小组商讨,追加了一个名额。2010年,周贤明父亲所在的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遭遇不幸。陈老师连夜坐火车把料理完后事的周贤明接到学校。至亲的离去,彻底摧毁了周贤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他开始吸烟,喝酒。为了随时安抚,他让周贤明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陈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想回煤矿了。”“没关系,慢慢来,到咱们学校招聘的单位很多,你选择的机会也很多,只是你的专业不是可惜了么!”他们就这样在宿舍里聊天,委婉的建议“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一个月后,周贤明搬回原来的宿舍,再没沾过烟酒。直到现在陈老师仍清楚地记得毕业那天,周贤明笑着说:“陈老师,我签了,山西晋煤集团。我想煤矿还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有专业知识,还有安全意识,并且这也是您的意思吧。”工作两年后,周贤明打来电话,要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而他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人员,工资3000左右。“现在当上区长了,很优秀的”,再提到周贤明,陈老师一脸幸福。

认可学生的多元化

采访中,陈老师多次提到罗森塔尔效应,“人的情感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他强调要认可学生的差异和多元化,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任何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马云鹏出生在一个比较优越的家庭,高中时父母的离异,给他们母子很大打击,妈妈生病住院两年,期间跟随爷爷生活,后来爷爷去世,舅舅也因车祸去世。一系列变故发生之后,家里对他更加寄予厚望,不堪重压的马云鹏心理出现了严重问题,必须服用药物才能保证学习生活。反复的修学、复读,导致他缺课很多,考试也不能按时参加。姥姥在学校周边租房子陪读,一边照顾马云鹏,一边照顾脑溢血的姥爷。陈老师对这个家庭很同情,总是尽可能的给予帮助,并利用各种机会表扬马云鹏,这种认可让他很开心,对病情恢复也非常有帮助。马姥姥对记者说,“是陈老师的不离不弃,想办法拉一把的慈悲心理,才使云鹏找到了重生的机会。”学校组织班级干部去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出于种种考虑斟酌再三,陈老师把机会留给了并非学生干部的马云鹏。家长对陈老师充满了感激,“他(陈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辅导员,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是陈老师的几句鼓励话语,挽救了这个孩子,也拯救了一个家庭。”

陈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有效期是一辈子”,陈老师说。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工作中遇到麻烦,会把陈老师当成第一倾诉对象。能够有机会和老师聚一聚,也是很多学生求之不得的。前几天陈老师出差到杭州,听到消息的07级毕业生李元生专门打电话跟老师吃饭。刚上大学的李元生就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学生”——性格内向,很少和同学交流,更没见他笑过。陈老师通过走访知道了原因:家长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太大,此后陈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元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考取了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外资房地产公司工作,月薪两万左右。“现在性格特别开朗,跟刚入学的时候比,判若两人”,提到自己的学生,陈老师总是很开心,“我们不能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在成长中不断完善。”

陈老师谈到,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把学生抽象的分成好中差,或者我们平常工作中说的‘抓两头’,都是不太合理的。老师要了解造成学生现在表现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陈老师正在着手做一个课题,将学生的地域、社会阶层、家庭、成绩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得出数据,分析学生行为差异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以便对新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师生可以这样“相长”

“在工作中讲方法,抓实效是其他岗位中必须的,但是对于教育管理来说,特别是对辅导员,只能把它放在其次。后显性是教育的特点之一,急功近利不适用于辅导员工作,我们要逐步的完善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用恰当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陈老师强调说。

2015年5月,王彦斌同学走进了陈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他是一名因心理疾病而休学复读的学生。休学前学习成绩全专业第一,寡言但善于思考。王彦斌毕业于郑州一中,一所超级中学,高考前他通过了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主招生,但高考失利,最终未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大学。相比之下,他的高中同学在国内外发展都很好,种种原因导致他行为异常。通过不断接触,陈老师理解了王彦斌的痛苦,也愿意为他分担,他了解到王彦斌读过很多书,知识面非常广,为了坚持对话,陈老师和王彦斌约定同时读书,每周讨论交流一次,师生的相互信任和成长从哈佛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开始了。“在王彦斌的影响下,从他复学后到现在的半年多的时间内,我读的书超过了以前的几年的总和。2015年教师节,他还送给我一本《美国宪政历程》。”看到王彦斌渐渐康复,陈老师由衷的高兴。就在不久前,陈老师还向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推荐王彦斌参加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成果让导师非常满意。

从第一次和王彦斌聊天,陈老师就感觉到了他的谨慎是异于常人的,但无论谁提到王彦斌,陈老师都会果断地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辅导员工作是比较繁杂的,但陈老师做到了繁而不乱、杂而有序。用贾树江书记的话说,陈老师是“靠得住,能放心”的人。工作以来,陈老师没有放松过学习,而且善于总结,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参加工作的第三年,陈老师就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是学校最早一批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在过去的一年中,陈老师个人发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检索)两篇,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北京市科研项目两项;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四次获得学校“优秀辅导员”称号,在学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分赛的一、二等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演讲比赛获得优胜奖,多次获得学校演讲比赛、诗歌比赛的一等奖。

陈老师是学校聘用的合同制人员,属于大家口头上所说的“编外”人员,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陈老师的工作热情,他说:

“做一个辅导员,责任重大,意义非凡!这项工作尽管有些艰难,尽管有着酸甜苦辣,但我从来没有厌倦过、退缩过,我愿意和身边其他人一起,继续为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求学的孩子们捧一颗真心,尽一份绵力。”

记者:刘冬梅

(由于隐私保护,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