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德育文化

【组图】王竹立:我们该如何面对“智能手机”进课堂? | 推荐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12/20 15:26:04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专职从事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研究,被称为“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

  “互联网+”教育的“第一入口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何其钢老师,人称查尔斯王子。在他的带领下,天元区的中小学老师积极开展利用手机APP制作微课,打造“活力课堂”的教改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并不少见。甚至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和山区,一些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完全不输北上广”。他们大胆尝试“互联网+”教育,让农村或者边远地方的学生从小接触移动互联网,熟悉网络学习环境,掌握网络学习方法。

  比如,在新疆克拉玛依的一些学校,当地不少小学生在使用一款速算类的APP,通过“闯关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运算。老师们再也不用机械重复地批改作业,系统会自动批改。APP里有优质海量题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做到北京、上海学生做的优质题,而且还不要花钱买。“互联网+”教育之风,已经不受天高路远的阻隔,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小学里正在举行的“九九速算趣味赛”,以前学生是在纸上答题,现在有了互联网,纸卷变成了PAD,结果当场出来,高效便利,公正透明。

  在一些高校的课堂里,上课点名一直是让教师头疼又费力不讨好的事。现在好了,有不少手机APP具有教学管理平台的功能,既能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又能开展讨论投票和完成作业等教学活动,还具有签到和记录功能。上课时老师只要发起手机签到,学生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完成点名任务。有时老师上课忘了让学生签到,学生还会主动要求签到呢。

  现在很多老师利用手机在出差的途中备课。他们用H5页面制作工具制作手机课件,提前推送給学生自学;将随手拍摄的照片、下载的资料和文章分享到手机班课里,作为教学的素材;上课时使用手机同屏功能,直接将手机页面投影到屏幕上,既方便又快捷。越来越多的大中学生也开始使用各种手机APP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互联网+教育,首先意味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要进学校、进课堂。如果我们一面呼吁推动“互联网+”教育变革,一面却将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门外,无异于“叶公好龙”。如何让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智能手机和APP无疑将成为教育与互联网对接的一个关键节点,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一入口”。

  “泥沙”中选精品,口碑才是关键

  “互联网+教育”的战略定位,引来了无数资本加持。据不完全统计,时下全国在线教育企业有上千家。据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介绍,目前教育类APP的种类已多达7万多种。使用各类教育软硬件产品的师生人群已有数千万之多。

  

  大量的学习类APP随着平板电脑走进了公立学校的课堂

  政策的支持,科技的进步,资本的热捧,在给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一派繁荣景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部分互联网教育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精细化程度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等市场乱象。这不但没有给师生的“教”与“学”带去便利和实效,反而增添了负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用户体验”,既损害了行业的声誉,也造成部分学校和师生对“互联网+”教育的误解与疑虑。

  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技术与教育关系的问题。技术与教育是两个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又彼此独立自主发展的领域。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最开始并不一定是为教育而开发的;技术产品在应用于教育之前,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升级改造。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将技术分为过渡性技术和革命性技术两大类。革命性技术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必须较之前的技术有实质性的进步;二、必须解决教育教学中某个瓶颈问题;三、必须易学易用、性价比高、用户体验好。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技术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教育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革命性技术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技术应该重视但不迷信,关注但不膜拜;不必亦步亦趋地紧跟技术,而应该守株待兔、伺机而动,当革命性技术出现时,要一眼就识别出来并迅速采用,以推动教育的变革。

  智能手机与其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容回避的挑战。课堂上的“低头族”成为打不退的“第三者”就是一个明证。教育工作者不应回避这个问题,而应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单纯的“堵”不是办法,积极的“疏”才是出路。何况手机APP还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然而在选择合适的软硬件产品时,教育行政部门有时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做出不恰当的决定,导致产品质量差、教学效果差的互联网产品“横行”校园,影响“互联网+”教育的声誉。为此,笔者强烈呼吁,在选择互联网教育类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取一线师生的意见,根据“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精挑细选,作出正确的选择。

  江苏常州北郊小学校长徐青是一位数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互联网教育达人。为了教好数学,他总是积极下载市场上新出现的各类数学学习类APP,自己先用,体验不好地随即卸载,体验好的再拿给学生们应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前期花了功夫,却在后期赢得了效率效果。”这种态度和方式值得学习。教育行政部门最好鼓励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技术与产品,再给予政策与经费方面的支持,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教师行使选择权。

  

  图为江苏常州北郊小学校长徐青,他在学校建立了PAD实验班,活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他还对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模式,做了一整套系统性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