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灵魂的教师
——在全国中小学名师成长论坛上的演讲
2017年7月25日·昆明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应邀参加教育部有关部门举办的本次论坛,并作演讲。我选择做有灵魂的教师这个主题做演讲,是基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希望的思考,基于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忧思。毫无疑问,我国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规模、教师结构、教师质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及个人因素等,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教育变革和发展需要,适应不了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否定中国教育的成果是没有良心的,但否定中国教育存在的危机也是没有良知的。当今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越演越烈。教育不是教人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生长能力,守护规则,敬天爱人,而是教人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伪装,使不少人成为权力的仆人、金钱的佣人、社会的阴阳人。当然这不完全是教育自身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但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与教师的素质有关,特别是与教师灵魂贫困、魂不附体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灵魂贫困主要体现在教育信仰缺失、教育思想匮乏、教育尊严流失、教育能力低下,生活水准下降和教育责任淡化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把教师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职业,而是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很多学校不是以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几个尖子生为手段,吸引社会眼球,赢得领导赏识。我们不能在埋怨大环境中推卸责任,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我们可以努力改变小环境,努力改变我们自己,消除自己的灵魂贫困,使教师灵魂归位,使教师灵魂健全,自觉肩负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的灵魂是什么?是超越世俗和自我的精神,是不受钳制和尘封的思想,是不被贬低和亵渎的人格,是追求真和爱的信仰,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一种创造能力,是以幸福生活为目标的崇高理想。理性思想、尊严职业、幸福生活体现着教师灵魂的高尚和圣洁。
一、做有理性思想的教师。
我们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时代,遇到了一个非理性的环境。非理性消费、非理性投资、非理性管理、非理性认识、非理性行为、非理性判断充斥当今社会。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3.2年,中国房地产一路发狂,实体经济陷入困境,奢侈和炫富消费盛行。政府号召到境外投资,很多大老板要么以走出国门盲目投资为荣,要么借机转移资产。领导提出青年人创新创业,大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是创新创业的人才,都想着创新创业发大财,而不是想着认真踏实的去就业,争先恐后个个去"双创”,结果把父母亲养猪种菜的钱都“创”进去了,什么都没收获,只收获了教训和窘迫。特别是习惯非理性认识和非理性判断,“领导”讲话都视为真理,“大师”狂言都看作是科学。对人对事凭感性评论而无理性判断。教育也难免其灾,非理性教育无处不在,学校非理性管理,教师非理性施教,学生非理性学习,家长非理性培养孩子,政府非理性管理教育等,无处不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个伪命是折腾折磨了学校和老师十几年。非程性教育导致教育价值不断流失,教育创造力不断丧失,教育规则力量不断弱化,教育公平难于推进和实现。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指我们能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靠表象来获得结论、意见和行为的理由。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的社会使命负责。人是理性动物,人是会思考、有思想,人的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从理性的内涵和意义上讲,我们的民族最缺和最需要的是理性启蒙和理性教育。培养公民理性思维、理性价值、理性行为和理性规则意识。教师的职业是理性的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养理性的人,引领理性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加强理性修养,提高理性素质。理性修养包括理论理性修养、实践理性修养和判断力理性修养。今天我就讲讲理论理性的修养。
加强理论理性修养,增强教育理论自觉。有人说,中国最缺的是教育行动,最不缺的是教育思想,我的认为,中国最缺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最不缺的是盲目的教育行动。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帕卡尔说过,“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黑格尔说:"人是因思想站立起来的”。人因思想而存在,教育的首要天职是使人有思想,培养有思想的人。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一个人的成熟度在于理性思想的发育程度。教师要具备教育理论修养,要坚守和践行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必须学会思考,养成思想的习惯。在人类教育发展史曾出现过几十种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当今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强的有五种教育思想,即帝儒论理主义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和帝王统治需要相结合的政治伦理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工具主义教育思想、极权主义教育思想、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曾经在中国教育中发挥过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是灾难,这些教育思想有几个特征:一是教育人服从统治,失去独立自我;二是不以人为目的,而是以人为手段;三是将人引上物质化、功利化;四是崇尚暴力,将人引向相互斗争,使人人格分离;五是扼杀人的个性,至息民族创造力。
理性教育应该是价值、能力、规则、环境有机统一的教育。也就是以价值为灵魂,以能力为核心,以规则为保障,以环境为依托的教育。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人的共生价值观,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智慧,培养人的规则意识和创建、执行规则的素质,用规则守护人生,用规则守护世界。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地球与宇宙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简言之,理性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共生的的教育;是培养有自由意志、独立人格、大爱情怀、创造能力、社会责任和幸福生活的公民的教育。国内一位老师去德国高校做访问学者,一天与一位德国朋友逛公园,看到池边有一少年在钓鱼,徳国朋友走近少年三问:为什么你持两根鱼竿?你带钓鱼证吗?你带尺子吗?少年答道,另一根鱼竿是我同学的,他上厕所了。少年拿出了钓鱼证和尺子。中国学者非常不理解的问徳国朋友,他是你亲戚和朋友的孩子吗?你问他这些干嘛?德国朋友说,我不认识这孩子,教育少年儿童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在徳国公园池塘钓鱼有规定,一个人只能持一支竿,持一个钓鱼证,钓到的鱼少于几厘米的要放走。这就是理性教育的体现。难怪自二战后人们公认德国是一个最为理性的民族。他们的理性来自哲学思想的深刻,来自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批判,来自严谨而务实的态度和精神。我的一些理性教育的核心观点体现在我学习、研究和实践人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所提出共生教育和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之中。我在《教育逻辑》、《教育价值》、《教育智慧》、《三生教育论》等著作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共生教育和价值主义教育的理论思考。这些核心观点的实践和实施重点是进行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人认知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从而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敬畏生命。不但保护自己的生命,还要保护他人的生命,不但敬畏人类的生命,也要敬畏自然的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存之道,长生存之能,适应生存、学会生存、选择生存、挑战生存,创造生存环境。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活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保护生活环境。总之,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人认知生命的意义、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实现人生的幸福,促进人类的文明。三生教育的实施要将认知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构成。

二、做能尊严职业的教师。
做尊严职业的教师,是教师实践理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尊严的职业,每一个教师都有去尊严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义务,肩负维护教育神圣的使命。现在不少教师自觉不自觉的玷污甚至亵渎教师职业尊严,这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有关,但我们要面向阳光,知道背影,站立前行,自觉尊严自己的职业,为教师职业增光添彩。从普遍性上来看,教育的信仰缺失、教育价值流失、教育精神不振、教育能力衰减都在侵蚀和亵渎教育的尊严。具体讲教师的职业懈怠是一个普遍影响和亵渎教育尊严的问题,不可小视。教育的职业懈怠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学校管理和个人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我们选择教师职业进学校工作的“三步曲”是,进编制,晋职称,升待遇。在大学里的很多教授精力主要放在争官位,争职称,争金钱,争项目上,潜心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不多。这就导致不少老师和教授们制作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律”:三十而立,四十而盈,五十而亡,八十而葬,老师到四十岁基本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五十岁不到的时候,就没有生命活力,没有什么追求了,灵魂基本死亡,等着八十岁埋葬自己的躯体。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应付,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心神不定,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常常猜疑和自责。职业倦怠不但带来工作效能和水平下降,工作数量和质量退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创造力,也危害着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情绪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到幸福指数。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家长的关系、校领导的关系僵化,有的甚至恶化,无法正常的进行教学工作,履行教师职责。有的觉得工作压力太大,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打算跳槽或转行。
教师职业懈怠是一个普遍而且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尊严和教育神圣使命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国家教育体制上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解决教师职业懈怠的问题。今天在坐的是中小学教师,我就重点谈谈教师个体解决职业懈怠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履职活力。“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职业的源头活水来自于教师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始于兴趣,终于毅力。教师职业倦怠开始于对教师职业的兴趣衰减,要增强履职活力,必须培养职业兴趣,保持对教育的好奇心、质疑心、惊赞感。要把对教师职业的兴趣转变为事业情趣和志趣,上升到挥之不去的情感,热爱职业,忠于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带着浓厚而真挚的情感,矢志不渝的上好每一堂课,对待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件工作。人因思想而尊严,人生因职业而光辉。教师职业体现着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教师因这样的需要而使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充满价值感和使命感去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感,才有做好教师职业的不竭动力和活力。不管是任何人,只要别人不需要了,社会不需要了,你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大了,或者是基本没有了。

第二、要修炼履职的定力。教师履职的定力是指履职的坚定性和意志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心理和态度应该是正念坚固,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履职的定力来自于职业信仰、职业习惯和学职业目标。树立教之信,育之仰,崇尚教育,敬畏教育,把教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除了爱和信仰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就是习惯的力量,教师要把对待每个学生和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变为一种思维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苏格拉底有一天给学生上课说,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后各摆动三百下,看看谁能每天都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又90%的人举了手,过了一个月只有70%的人举了手,过了一年只有一个人举了手。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优良心理素质,在平淡枯燥的重复中,柏拉图认准目标,始终坚持,成为习惯。是的,甩手固然甩不出一个大哲学家,但目标游移,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教师的实践理性修养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目标的意志力。李时珍用27年写出《本草纲目》,达尔文用15年写了《物种起源》,哥白尼用30年完成了《天体运动论》,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他们没有对事业的信仰,没有事业的目标和习惯,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坚守精神和意志力。
第三、要提高履职的能力。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履职能力,即感知力、反思力和创新力。所谓感知力,就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敏感性,对新知识、新事物要有“猎奇心理”,不让它擦肩而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及时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所谓反思力就是要用质疑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待学习的内容;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实践经验,既是学习也是提升履职能力的过程。孔子说过,“一日三省吾身”。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不经过检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质疑和反思对老师来说,既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又是神圣的职责,更是高尚的品德,要把它作为履职能力修炼的永恒主题。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教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中心环节和最终结果,也是社会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有和无是同样的,本质在于变”。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形势和受教者新的需要,增添履职的活力和定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智慧,创造教育教学新成果。

三、做过幸福生活的教师。
2000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生活目的是“幸福和完善”自己。有灵魂的教师应该是幸福的教师,他不但有职业幸福感,更充满事业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理性的认识幸福,树立理性的幸福观,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传承幸福。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是什么?也许有几百种回答,因为各个人群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卢梭说,“没有美德就毫无幸福可言”。黑格尔说,“造福于人,无疑是幸福”。我认为,幸福是爱和被爱,是需要和被需要,是实现和被实现。从心理学上讲,普遍认为,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是每个人的自我感受、自我感知、自我感悟,别人不知道而只有你知道你幸福不幸福。一般将幸福划为五个维度:满足、快乐、付出、势能、意义。知足常乐是幸福,有快乐的心境是幸福,为别人和为社会做了付出和贡献是幸福,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展示了自己的潜能是幸福,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和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是幸福。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最后是由势能和意义所决定的,也就是由优势、潜能和价值所决定。所以,幸福是自然的、淳朴的、简约的、付出的、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心灵感悟。幸福与权力的占有、金钱的多少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钱多和权力大的人,不一定比钱少和无权力的人幸福。理性是欲望的主人,别把欲望当理想,当幸福。
第二、要在教育本质中去发现幸福。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的四大价值功能:发展、实现、建构和引领功能,即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存在价值;建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博爱、诚信、和谐、正义、法制、幸福的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因为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也就是说,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人创造的价值。人们会问,是什么创造了人的价值?我们应当毫不怀疑地回答,是教育创造了人的价值。因为教育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因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教育传承真理,滋养智慧,培育爱心。教育价值是国家核心价值的基石,是人类共生价值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队教育,也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教育等。如果不是得于教育,任何一个人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能使人类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所以,教育的价值赋予我们教育工作的意义,赋予了教师的价值幸福感。我本人也是因教育而成就,因教育而幸福的。

第三、要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创造幸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心中有爱,胸中有梦,脑中有智,眼中有人。也就是说,教师具有大爱之心,大爱是无条件之爱。动物也有爱,但动物的爱没有与教育相结合,不可能是大爱。父母对孩子也有爱,但是有条件的爱。教师的爱,是无垠之爱,无疆之爱。有大爱的人,一定会幸福。教师有理想、有追求,有乌托邦精神。因为教师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坛,四方耕耘,始终怀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梦想。教师是富有智慧的群体,凭自己的智慧去培养人才,创造未来,实现职业价值。教师面对的是人,是学生,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品格和能力,没有任何职业有培养人的职业有意义、有价值。教师要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在饭堂里,在学生宿舍里,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看到一个个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就充满幸福感。
第四、要肩负传承幸福的社会责任。办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学生,是教师人生幸福的价值体现。不幸福的老师教不出幸福的学生,不幸福的学校办不了幸福的教育。传承幸福就是要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长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意志力和品格。传承教师的幸福,要在全社会彰显教师幸福观。我们习惯把教师比喻成春蚕、红烛、渡船、人梯、工程师,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是渡船送我们到知识的彼岸”;“甘为人梯”;“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其共同点都是塑造老师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总认为老师牺牲了自己,学生一定幸福,好像老师生来就是苦行僧,就是要做牺牲,这是一种非理性、甚至是一种可怕的理念。教师要勇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自己的幸福。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为教师创造实现自己的幸福给予关注、理解和支持,不要非理性的要求教师做道徳上的富翁和生活上的乞丐,切实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因为历史证明,宏伟壮观的“金字塔”不是苦难深重的奴隶建造的,而是自由幸福的民众创造的。建设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诚信、和谐、幸福的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幸福生活能力的代代新人。代代幸福生活的新人的培养,需要代代幸福教师的辛勤耕耘。
总之,做有理性思想、能尊严职业和过幸福生活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有灵魂的教师。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