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2/1/1 23:55:5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的最大主题,而文化因素深深地植入和谐社会建设中,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校园文化(主要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精英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以其超前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社会大众,引导和带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德育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就十分必要。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现实的校园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闭的,而是立体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因此,考察校园文化就必须按照校园文化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综合并立体地把握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质态构成看,校园文化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校园观念文化也可称为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校园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该校鲜明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心理氛围和思想观念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深层影响着每一个校园人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反映高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内容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精神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保证了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着每一个校园人的行为和作风。在今天的高校改革中,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不断的制度创新,就不能在实践上促进思想观念的进步、校园文化的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层次主要指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化和实物化,是精神文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实践改造以后的积淀,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内容。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结构特点及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的一所学校的文化思考,是反映高校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校园行为文化是活文化,师生行为中变化着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方式等,都不断生产和反映着变化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氛围。
  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指校园内各种文化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还包含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培育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精神保证和支柱。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二、德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校园文化和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之一。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校园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引导和教育。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团结、教育、引导师生的有效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平台,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师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助于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启发师生的创造力,对于学生养成开朗性格,形成高雅气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制度文化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德育又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与德育相互促进与包含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精神文化越发达,越能凝聚师生的意志、激发师生的追求、振奋师生的精神。校园精神文化的发育、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学校德育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目标、教育思想、学校精神、校风学风、学校道德,这些都是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大学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德育形式,如学生自己组织的思想教育活动、形式主题报告、辩论比赛、演讲会、文体活动等等不仅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而且通过提高师生的人文精神,思想修养,支撑和充实了校园精神文化。
  2.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和贯彻离不开德育的保证作用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的作用。发展校园制度文化,当然要加强制度管理,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也不能忽视了道德建设的作用。推进道德建设是发展校园制度文化一项重要的策略。制度是强制的,而思想道德是正面的引导,不带有强制性,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将制度的遵守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到自律,最终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
  三、德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德育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作用。在任何时候,德育都是传播和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以电视、报刊、网络构成多种信息渠道,加速了文化的传播。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非理性的、低俗的、迷信的文化进入校园,入侵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创新德育途径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德育能促使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校园文化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最直接地展示了校园文化。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
  首先,教师要在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用心启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用真情去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现代德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协作的人际关系。教师不仅要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理解、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个性化的存在才能激起对方内心的共鸣,也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也才能达到双方的和谐交流。同时,学生也要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
  同时,校园里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之间关系和谐的因素。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模式、人际交往模式乃至心理上形成较大的不同。要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就需要消除这一经济差异引起的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德育应倡导一种通过学习知识能力的强弱、思想的厚薄、道德品质的高低这些标准来重新整合学生的身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所有学生在平等的“大学生”身份下,站在平等的心理起点上进行竞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道德品质修养,人文思想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标准的鉴赏,越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越有荣誉感。
  2.德育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推动和谐校园文建设
  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师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示范作用。大部分教师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强,能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拥有良好的师德规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也冲击了部分教师,造成了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而我们的大学德育,长期以来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忽视和淡化了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理论学习,报告会等多种渠道,引导教师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使教师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