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教师论文

适时 适度 适用

编辑:笑笑  发布时间:2010/11/23 16:21:32 
   适时  适度  适用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浅说
                   
                                 湖南省江华一中  费自亮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语文教学,是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了达到“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必须适时,抓紧相应的时机进行;必须适度,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必须适用,让高中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健康发展。
                  
                  (一)适时
                  
                  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紧密结合高中语文学习的课程内容和阶段特点进行,适时地确定学习课题,作好专题研究。例如高一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因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久,知识和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从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入手。小课题研究配合课文阅读进行,从每个单元中选一篇课文或定一个专题交给学生阅读研究;每学期安排四至五次,每次用三周左右的时间,其中课内安排四至六课时。完成了各个单元或各个阶段的小课题研究,再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大课题研究。大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研究经验基础上进行,由学生自选课题,自主研究。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与读、写、说、思能力有显著效果。
                  
                  到了高二,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可以提高一个层次了。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集中了戏剧的教学内容,仅课内要求学习的戏剧篇目就有七篇。这些戏剧作品有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古代的,内容相当庞杂。为了让学生体味戏剧文学的精妙,传达作品的精髓,在戏剧作品的学习中,确定以表演促学习练才干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就是适时的。这样,不仅会促进戏剧单元学习,还会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组织协调的能力。
                  
                  高三阶段适时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将独立钻研精神、自觉探究意识引进课堂复习或课外辅导,促使学生改变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设计者,增强主人翁意识,当好自己的总设计师,有效地促进高考总复习,加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甚至可以施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增进思考、判断、分析和动手能力。
                  
                  (二)适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大、求全、求深,特别是学术化倾向逐步呈现。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学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的性质来说,这种学习过程和成果出现学术化倾向,即重视学习成果的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倾向是可以理解、应该肯定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成就的快慰。
                  
                  但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有度。也就是说,不能过分地求大、求全、求深,用学术化的标准来衡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对象这些基本要素所决定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的方法,培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不能苛求学生的研究结果一定要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追求学习成果的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进行学习研究,不管有没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大小如何、水平高低,都应该肯定,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一种注重过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以及与同伴协作切磋的机会,有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特点。因此,它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从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探究。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不注重研究的结果,更不强调学习成果的理论、系统和专业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及运用水平,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运用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对高一的学生,就不能作“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建安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因为这样的课题,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都偏大;更不能强求他们超越有可能实现的研究内容,达到他们所不能达到的研究成果。
                  
                  (三)有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其目标、价值追求、所要渗透的教育理念都是一样的。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课题来源和实现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现实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题,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达到有用的目的,就应该关注如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策略,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就单篇课文,可以进行课题研究。对《阿Q正传》,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阿Q”。待学生对阿Q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阿Q看鲁迅笔下的国民”,“从《阿Q正传》看鲁迅塑造人物的艺术”等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可以进行专题研讨,把几篇课文结合起来。如《<指南录>后序》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两篇序文比较,可从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送东阳马生序》、《伶官传序》等文,可作“谈古代‘序’文的写法与特色”等专题研究。对作文,也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指导,创设情境,激发灵感,确定主题,明确要求,分头研究,达到研究生活,关注社会,学会作文的目的。紧密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宽领域,加深程度,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做到有用,还可以从生活中发掘课题。“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大力推广生活化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如某一地区、某一地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研究学习;某一地区、某一地域的文化(包括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的研究学习;某一地区、某一地域的风俗习惯、民族特点的研究学习;乃至一个村庄、一条街道的民居、招牌及广告用语的研究学习等。这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但由于研究者——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时会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经过教师的辅导,还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生活中发掘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提高思想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