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教师论文

从系统科学到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编辑:展颜  发布时间:2010/11/24 14:16:43 
 

从系统科学到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北京林业大学  顾凯平 朱学群 侯宁  北京  100083

 

摘要:本文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指出教育的关键是质量。并指出,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是高教制度的改革。但改革要找到根本解,否则将是表面问题改善,新的问题随之发生,而且老问题还会再次不定期出现。文中指出目前教育的两大症结问题:平等竞争机制和人的创造性张力的产生。这两个问题将涉及到目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

关键词:结构性原理,自组织理论,创造性张力,情绪性张力,根本解,症状解

*  该文发表于2008年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未来与发展》200911

Scientific Outlook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Systems Science

 

Abstract:  The paper was approached the primary problem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s science’s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It  was  Pointed  that the  key  to  education  is the quality. And it pointed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reformation is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But the  reformation need to find the essential solution . Otherwise surface problems were solved, but deep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new problems will arose once again.

Two cruxes in education of China: equality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tension were pointed in the paper.  They will expose that the source of greater part of problems in education of China now.

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n structur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innovation tension, morale tension, essential solution, symptom solution.

 

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释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当我们用系统思维方法来代替片断思维方式,用动态思维方式取代静态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原来是这么清楚、这么简单的问题被我们人为地搞得越来越复杂;原来这么明确的答案,被某些上面的决定把我们搞糊涂了;我们出台的各项政策,从系统理论来看是明显的错误决策,却被某些人当作重大的改革出台,结果新的问题出来一大堆,旧的问题还是不断地周期出现,而且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下面我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   系统科学的两大基本原则

系统科学理论体系中有二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系统的结构性原则,一个是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前者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称为系统思考的第一原理,可见它的重要程度。它的表述是: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行为。它阐明的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是由该系统的结构决定。什么是结构?结构就是系统中主要变量的互动关系。或者通俗地说,我们日常提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就是指的系统结构。这些变量不仅是指实物物质,同时也指概念、理念、心智模式、政策、意志等等与你研究的问题有关联的一切变数。系统中的人,不是身处系统结构之外,而是系统结构中的一部分。人有思想、有目标、有决策、有行动,因此人不但是系统结构的一部分,受到系统结构所驱动,同时他还能通过决策和行动来改变结构,从而改变系统行为。因此,人在系统结构中的作用是微妙的。

如果完全不同人处在同样的系统中,将趋向于产生同样的行为。因此,当我们发现在相同的系统中,完全不同的人却产生相似的行为,这时,我们就不要从个别人、个别事去找原因,而应该从系统背后的结构去找原因了!例如,为何国有企业具有相同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什么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相似的变化模式;为什么目前的贪官如此之多?我们这时应从系统背后的结构去找原因了,尽管每个个体有个体的具体原因。

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该理论是描述系统进化与发展的机理理论。系统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化发展,其主要机理有四个:非平衡机理、自稳定机理、突现机理和选择与评价机理。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名言:“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讲的就是系统中宏观性质的不平衡,才可能在系统中产生定向的流:物流、劳动力流、资金流、信息流,这是系统进化发展的条件。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就说明这一点。系统进一步的进化与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能够存储现有信息的状态,这是进化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自组织理论的第二个机理:自稳定机理,自稳定是通过负反馈机理、自复制机理的保证,当然也应有一些外在的强制作用,如军队、警察的作用,以保证系统的相对自稳定时期。自稳定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自稳定过程,即在非平衡态下的定向流动下的自稳定状态。在自稳定的动态过程中,例如在自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涨落”,“错误复制”,即“变异”的产生。例如,有人总结国有企业在二种情况下可以成功:其一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其二是个别具有极优秀的领导人的企业,这就是在国有企业的系统结构下,反必然结果的一种涨落现象。例如,在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政策下,衰败或者死亡是必然的,但也有二种情况能够生存下去:进入统招指标的民办院校,具有计划经济的保护;另一种是个别优秀的办学人管理的学校,它也是一种个别的涨落。当具有生存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变异群,在系统的选择和评价机理作用下,这些变异群将取代父体群,发生突变,于是形成新的突现体,它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好的信息优势,这就是系统的进化与发展过程。

2  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中的通过自复制实现系统的自稳定的过程,教育的质量也是保证人类社会自稳定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社会知识、文化、技术信息的稳定复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异体”,或称“涨落”,才可能出现新的突现体,社会又发展了一步,这就是科研、创新、发明的的力量。也是教育与科技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社会中完整的教育体系,如果教育体系不完备,社会的结构功能就会逐渐瓦解,社会的熵和混乱度就会增加;如果教育不完整,社会就会因为内部的不协调而能力降低,知识水平将会一代不如一代,系统的信息会溃散,系统会衰退、文化革命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快速变动的系统中,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只有存在足够多的差异类型和变异频率才能发掘出适应类型,才能跟上变化的速度。教育的多体制、多类型的社会功能也在于此,也可能是民办学校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

既然教育的作用已经清楚,那么,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回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还要回答,教育的核心标准是什么?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为了实现教育的功能,科学的教育系统的结构应该如何设计?或者说什么是我国科学的教育体制?当然还涉及到各种机制的设计,这些是相对更具体的一些问题了。

3   教育的关键是质量

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来没有人在人口头上反对过,但什么是教育的关键?怎么才能搞好教育?教育质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确实是越来越糊涂了。尤其在实际的操作中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相径庭。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尤其在这十年来,左一个检查,右一个评估,将办学条件看成是质量的代名词,办学条件中真正一票否决的,真正实质性的是硬件条件: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建筑面积等等。教育部正式下文本科大学要有多少土地,多少建筑面积,多少学生,专科学院又是多少,高职学院又是多少,其效果如何已有目共睹了。前一段时间民办院校的混乱局面与之有多大关系?公办大学给予多少招生指标,是按校舍容纳多少学生决定。即使在公办院校,在教学评估的评价体系中,夸大了硬指标:生源、师资数、学科建设、科研产出,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采用可量化的“定性”指标等技术性指标。相反,代表大学真正实力的科研力量、学术水平和人文精神等大学灵魂的“软指标”,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却忽略了。有些中专校、中技校变成了大学,但教学内容的深度连文革前的中专程度都不如,美其名曰“职业教育”的改革。用培训内容、用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代替高等教育,是否忽略了教育的规律性,忽略了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必要的循序性,是否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否认了人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规律。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而这些都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基本功,是他将来发展后劲的保证。

有海外记者称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硬伤:“教育被‘产业化’”、“评估体系被 ‘异化’”、“大学精神被‘边缘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只有在经历了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实践,经历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实践,又亲身经历了近一段时期中国的教育,才能深深体会三大硬伤的含义。

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的一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美国的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人数都控制在一万人以下,耶鲁为七千人,诺贝尔奖得主成群的普林斯顿才六千学生,同样诺贝尔奖二十几个的加理福尼亚理工学院才二千学生。就连在文革前,北京大学的规模从来没有超过一万人。一直沿袭到今天,美国从来没有以校园大小、建筑面积多少、仪器设备款数来确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甚至于一些州上批准的大学,根本不关心你有多少土地、多大建筑面积、图书多少、仪器总金额数。仪器、图书完全可以到周围的大学共享,政府关心的是办学人,办学的管理团队是否合格,这是首要考察的。这些学校照样可发毕业文凭,只要有合格的师资,照样可以招硕士,可以招博士。片面地强调硬件和规模,会引起一系列全局性故障,因为这是环环相扣的系统。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使系统失调,我们主观上认为是在解决问题,其实客观上总是在不断地制造问题。曾听说某民办大学,学生达数万,校舍比公办的还气派,出门有直升飞机,在校内各种会议上,经常随意地提到,该学校多少年要超过清华,多少年要赶上美国的xx大学,令人听了目瞪口呆。但却听说该学校为了抢生源的各种违规行为、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这样的校风熏陶,不知道怎么会与一流大学相提并论。某些鼓吹大学的规模效应,鼓吹产业化的人,不知他们是否经历过一流大学,或者是否体会过在文革前中国的名牌大学,是否知道大学的关键在于质量,是否知道什么是大学的质量。

教育的质量包括培养对象的专业质量和人文质量,学生人格和人品质量。而这些质量的培养需要学校有相应的文化、精神,学校有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想,当然也需要必要的硬件条件,和各种技术指标,但不适当地主次颠倒,将会造成一代到几代人的受害。

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与产品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即时的检验予以确定,因此可以产业化经营,既保证质量又保证经济效益。而学校面对的是有个性、会思想的人,他的检验可能是几年到十几年,甚至于更长。教育的产业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手段等诸方面,即使针对产业化的经营办法---规模经营,也是极不不可取的。

4   服务业的产能与制造业的产能区别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就是投资不足和产能限制而导致的成长上限。因此,为了突破成长的上限,许多学校在校园、在校舍、设备、师资、图书都作了提前的产能扩充以迎接新的发展。然而,他们不知道,在制造业和在服务业产能的限制经常是不同的,在制造业,产能不足可能往往指的是车间、设备、工人数等硬条件。而在服务业的产能主要是指服务质量,有多少服务业在快速扩充硬件产能后不久,就由快速上升奇迹般地走向衰败。在美国管理名著《第五项修炼》中举到的二个真实的案例:神奇电脑科技公司和美国的人民航空公司,前者是制造业,前三年,业务迅速崛起,由于硬件产能的不足而在快速崛起后几年内起起伏伏,最终倒闭。而后者是服务业,硬件产能的飞机数三年内由077架飞机,是美国业界获利最高的航空公司,美国每个机场上都是人民航空公司的顾客数夺魁,然而从成立到倒闭,仅仅用了6年时间。教育也是一个典型的服务类行业,教育的产能限制往往是教育质量、名师、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软性约束,而不是大楼、大校园、设备、图书等硬性指标。

那么,为什么我国许多大学严重的软性产能不足,却没有如上述案例中走向衰败呢?是不是上述理论错误了?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市场作用失效,确实是不受市场规律支配了。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情况下,即使是一些民办大学,一旦进入统招行列,再烂的学校也可以生存。但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结果,是造成全行业的质量低下,效率低下,经不住任何强有力的竞争者进入,一旦发生,则整个行业不经一击,这就是非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现状。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有相似情况和后果?

我国大学的评估体制、评估方式,可能是100个教师90个反对。评估标准是对大学办学方向的强有力的引导;民办院校的办学标准的设立是对民办院校办学者、办学理念、办学行为致命性的筛选作用。教育部门的任一项政策的出台,对中国教育的走向起到最为关键的引导作用。但我们经常看到,由于政策的强有力的误引导作用,导致下面出现许多问题,反过来板子还是打在下面人的屁股上。著名管理大师、系统科学家彼得.圣吉的名言“企业赖于生存的政策往往是造成企业困境的原因”值得我们,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思考。

5   高考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是高教制度的改革。但改革要找到根本解,否则将是表面问题改善,新的问题随之发生,而且老问题还会再次不定期出现。

高考于1977年宣布恢复时,全国上下雀跃欢腾,其最深刻的含义在于重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改由上级定指标、基层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长达十年的历史。重新体现了教育在人类进化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能够进化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而高考在77年的恢复,为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然而社会在变化、发展,新的动向、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教育的不公平并不因高考形式的恢复而一劳永逸。高考制度带来的公平又为教育腐败而减弱,围绕着高校学历文凭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从高考录取桌下交易到假文凭制造的“产业链”。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点之一是高考的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高考的指挥棒在我国根深蒂固,在这根指挥棒下,任何教育的改革显得这样苍白无力。但高考制度的改革的根本解又是什么呢?围绕着高考,各种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如部分院校自主招生、3+X考试体系;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等等。其用意在于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有一句名言:人类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是不能处理日趋复杂的系统所致,他们在试图解决问题时,同时又不断地制造新的问题。

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又不断地在制造新的问题。例如短缺资源情况下双轨制的腐败问题;政府部门控制的计划经济中的反馈延迟、效率低下问题;垄断体制下,在没有竞争条件下出现的质量低下而不堪一击问题;等等。这正说明,由于我们不了解事件背后的结构,使我们更偏好能很快改善问题症状的解决方法。然而,根据系统理论,我们落入了舍本逐木、饮鸩止渴的模式,我们表面在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使用的症状解,而不是根本解,因此问题状况似乎改善,但会引发新的问题,而且旧问题也会反复出现,并且症状一次比一次重。枝节性的改革容易出台,也容易被上级认可,但必须要分析它的副作用、后遗症。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教育系统结构的根本改革。

6   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大症结问题

6.1   教育的平等与竞争机制的建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体制保障

在澄清关于教育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建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需要回答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的办法人们可以有无数条建议,但其核心是什么呢?核心有二点:第一,打破垄断,建立平等竞争的平台;第二,在高校教师中激发创造性张力,而不是情绪性张力。创造性张力由愿景激发,而情绪性张力由压力驱动。后者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前者是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联。

十九世纪后叶,美国著名的“反垄断法”的出台,目的从经济上来说,是为了禁止强势者以任何手段封闭市场,从而达到充分竞争;从伦理上来说,是为了给相对弱势的市场后进者一个生存的空间,给予后进者一个平等竞争机会。公益事业决不是不要竞争。中国教育行业的垄断,不仅公办与民办的不平等,民办与民办之间也不平等,一旦进入统招行列,就一进定终身。教育的反垄断,建立平等竞争机制的平台,给予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学历认可,以形成一个正常的升降通路,把办学者的精力集中在办学质量上,而不是注意在办学的硬件条件上、或规模上;这种平等竞争机制,对公办院校也是一种压力,不要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要以为教育贷款可以无限制,可以压根不要考虑偿还的问题。打破了双轨制、三轨制,也就是最有力的制约了腐败现象。企业要办成有机体,以在系统内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制约、自我生存、自我循环的能力。学校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通过市场保证效率,通过政府保证公平。由于政策的不公平,没有真正的竞争机制,因此,如果教育没有足够的公平和没有效率,能有高质量吗?

如果我们在教育上完全平等了,只要教委批准的学校可以在不同的文凭许可的区位上,让各校平等竞争,以科学的评价、选择机制,形成通畅的升降通道,这时高等教育的短缺将会缓和,甚至于过剩,只有这时高考的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才能解决,真正的素质教育才能施行。

6.2   创造性张力是高质量科研产品的原动力

第二,如何激发大学教师的创造性张力,这不是钱的问题。大学教师除了作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做科研,而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必须发挥人的创造性张力。只有为愿景而驱动,才能产生出创造性张力;为压力而驱动,只能产生情绪性张力,真正高水平的创造是产生不出来的。例如,很多院校规定各种职称每年的文章数目、课题经费额,这些成为定制成的硬指标。高校的定岗定编工作,各校自行制定的条例五花八门,比如专著不算成果,比如每人每年要在他们临时决定的所谓核心刊物上有几篇文章,要拿到多少经费。在这种压力下,人的创造性张力还会激发出来吗?企图用这种行政压力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这种情绪型的张力,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59年我国没有诺贝尔奖的原因。我国周边的印度、韩国、泰国、日本,甚至于我国台湾学者都有多个诺贝尔奖,世界华人获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有6位,而中国大陆没有。甚至于我国最著名的作家、科学家也几乎都是建国前培养的,最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是建国前的作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目前公办院校内部的一系列明文或不明文的规定、潜规则,当然更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

此外,目前各高校中较为严重的行政型专家教授现状也颇引人非议。在内行领导内行的政策出台后,高校各级领导都是由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人担任。过去,领导都是有了职称、功成名就的年高者担任,而现在却是由年轻人上台当领导,于是,几乎各个单位都差不多,在各级领导没有评上教授、博导、院士之前,大概其他人很难上,当他们几乎全部解决后,下面的人才有可能。现在有的领导,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干几天的专业工作,却是教授、博导、专家、学科带头人,课题第一完成人。在不少高校的不少学科,造成了真正的学术权威的缺失。在硕士、博士的论文答辩中,甚至于有些硕导、博导分辨不出什么是好论文,什么是差论文,信口雌黄。权威的缺失在学术界是最可怕的事情。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基础扎实,知识底蕴深厚,概念准确,思想敏锐的学术权威,无法想象学生培养的质量,无法想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能够产生。有人预测,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将是科研低发期。

又如,目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几个学校不在评估前“走动走动”。如果我们的精力整天都在忙于各类评估:本科生评估、211评估、教育振兴计划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硕士点评估、博士点评估、各级重点学科评估、等等、等等五花八门,一年中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天都在忙评估。那么创造性的工作还有精力和时间吗。甚至于连批课题都要“活动”的话,创造性的成果、脱颖而出的人才能出的来吗?真正出来的又是真的脱颖吗?又如,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有一些弱点,往往较难得到领导赏识,他们往往感到报国无门。这种例子在我国还少吗?

问题的解决在哪里?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建立教育系统的科学的系统结构。按照系统论的第一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行为,因此建立教育系统的科学系统结构,才是解决教育系统深层次问题的根本解。本文讲的就是教育的系统结构的设想:第一部分讲的是体制结构,后一部分讲的是机制结构。

参考文献

1Peter Sange   第五项修炼 (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天下文化出版  1995

2顾凯平等   系统工程学导论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3李建华等   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文章:心里装着每个学生
下一篇文章:适时 适度 适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