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万泉小学教育集团成功承办 “从自然认知到生态创变: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研讨会”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5/5/29 15:23:46 

2025年5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万泉小学)承办的“从自然认知到生态创变: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研讨会”在万泉小学圆满举行。

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要求,通过专家论坛、课堂展示、案例分享等形式,总结推广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经验,助力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管立副校长主持了本次活动。

活动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全国教育领域专家、教育同仁、家长朋友等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共探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多方聚力 共启新篇

开幕式上,万泉小学党委书记朱郁致欢迎辞,对与会领导、专家及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她表示,通过校园展示、课堂观摩等,与会者已见证学校生态教育成果,期待研讨会凝聚智慧,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情怀的新时代公民,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阚维与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姚炜院长分别进行讲话,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万泉小学在生态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

会议伊始,万泉小学校长金毅作《以生态创变赋能学生终身发展》主旨报告。她表示,万泉小学历经40年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从1984年"保卫万泉河"环保行动起步,学校逐步形成了"四全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包括课程全方位融通、教学全过程贯通、评价全方位追踪、资源全场域打通四个维度。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创新性地开发了"六维三层"立体化课程体系,涵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关系领域,设置了200多个学科渗透点、12个主题拓展课程和12个探究项目。通过"明确任务-实践探究-成果展示-反思迭代"的四阶段学习路径,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养成的转变。同时,学校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培养340余名家长志愿者,建立18个实践基地。这一体系成效显著,学生生态素养达标率达93.78%,获得国家级环保奖项40余项,经验辐射至14个省市50余所学校。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科教学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

东营教育局董玉奎局长,从黄河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视角,为大家分享了东营立足地域特色、深耕生态育人的创新实践。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宋世云主任进行专家点评。

多元议程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议程丰富多元,涵盖四大板块,全方位推动生态教育创新实践。

01

课堂展示与学科成果分享

万泉小学教师通过一系列课程,生动呈现学科教学与生态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展现了扎实的生态认知与实践能力。

《山水无尽 风月入诗》

李刘畅 万柳校区四(6)班学生

青年班主任李刘畅老师带领学生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多元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环保意义,培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在 “享受自然 —— 生态的馈赠” 环节,以对诗游戏开启,结合问卷调查与照片分享,感受自然之美,领悟当下美好来之不易。“审视自然 —— 历史的警示” 中,借塞罕坝和切尔诺贝利事件,让学生认识破坏自然的恶果,理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并通过情景剧与游戏,明白人类行为对环境的连锁影响,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对话自然 —— 智慧的觉醒” 里,观看塞罕坝今昔对比与科技环保视频,感受人类与科技改善环境的力量,思考自身责任。最后 “未来之约 —— 永续的承诺”,引入 6R 环保理念,鼓励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并借助 AI 畅想未来城市,树立环保使命感。通过本课程,学生能深刻认识环保重要性,掌握知识技能,养成环保习惯,成为有担当的践行者。

《“再说山水如诗怀”生态文明浸润在班级中的进阶教育与思考》 于晓桓

《"再说山水如诗怀"生态文明教育浸润在班会中的进阶教育与思考》展现了学校环保教育的发展历程,恰如一部浓缩的环保教育发展史——从"理念萌芽"到"行动深耕",从"个体觉醒"到"社会责任"的构建。班主任工作室导师于晓桓老师以"启蒙、生长、共生"三个关键词,向与会专家领导分享了这段绿色育人实践历程。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阐述了如何在班级教育中引导孩子们从幼小心灵开始,构建新型环保理念。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更要培养经济与环境共生的思维方式,使孩子们逐步树立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鸟的天堂》

杜英民 万柳校区五(3)班学生

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感受大自然之美,在“自学—互学—共学”的互动中培养阅读能力与生态保护意识。教师以复习回顾自然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空间,使其成为课堂主体;通过三则拓展阅读资料,指导学生绘制生态循环图,理解“鸟的天堂”的生态成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生态教育视域下的语文自主学习课堂》 刘莉

万泉小学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为育人目标。随着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持续深化,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在语文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深度挖掘生态教育内容,构建系统化教学序列,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本次汇报集中展示了丰硕的教育实践成果——每一个特色课程、每一项主题活动、每一句教育箴言,都深深镌刻在万泉学子的心灵深处,培育出一批批传递幸福与文明的绿色使者。

《滴水实验》

王倩 万柳校区三(2)班学生

王倩老师带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滴水实验》一课,让学生经历 “滴水实验” 全过程,渗透节约用水意识。首先,王老师借助水龙头滴水情境,让学生在关注生活现象中经历自下而上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全班交流筛选问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提升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学生进行初次实验。遇到各类困难与问题后,王老师安排充分交流时间,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体会实验前设计完整方案的必要性。最后,学生修改完善方案并再次实验,在操作后交流中体会周密计划的重要性,感受实验方案的价值。

《在数学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张纯静

张纯静老师在《滴水实验》课后进行《在数学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专题汇报,指出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重要课题,不仅关系地球生态未来,更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数学蕴含丰富教育资源与实践契机,教学中需打破学科壁垒,创设充满理性思维的数学课堂,使其成为环保教育的生动载体。从数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主旨,老师应关注学生从数学课堂到生活实践、从个人行动到社会责任的教育过程,在数据推演中唤醒环保责任,以 “滴水实验” 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生态文明世界,唤醒守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我的环保小搭档》

李静 曙光校区二(2)班学生

《我的环保小搭档》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单元的核心课程,通过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保小搭档,包括环保布袋、节能产品等物品,以及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行为。课程采用趣味情境、实物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环保行为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树立“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的责任感,从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与道德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

《思维与品行的双向奔赴构 建道德与法治的生态课堂》 林波

万泉小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态教育中秉持"思维与品行双向奔赴"理念,精心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学校创新实施三大教学策略:一是情境探究策略,通过创设生态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解构生态现象,在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深化对道德规范现实意义的理解;二是问题驱动策略,借助生态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辨,使其在辩证思考中强化法治规则认知,促进道德情感内化;三是实践转化策略,通过设计生态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将思维成果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培育责任意识,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变的品德养成,最终达成思维发展与品行培养的协同共进目标。

《A Great Trip》

王娟 万柳校区五(4)班学生

《A Great Trip》一课通过看、听、说的活动,引导学生获取、梳理对话中主人公的北京之旅活动,感受首都的景色与文化之美。学生在语境中感知并运用动词过去式介绍旅行经历和感受,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在旅行过程中的美好感受和如何做一个绿色旅行者之间的关系。借助AI听说系统跟读对话,在教师和板书的指导下,分角色表演对话,介绍主人公的旅行经历,然后进行简单评价。通过Ted、Bill以及自身的旅行经历,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旅行活动。

《英语课堂的“生态觉醒”——生态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研究与实践》 文静

文老师在发言中首先指出,英语课程标准中"人与自然"主题群为生态文明教育指明方向,教师可深入挖掘语篇内涵。接着,她以三年级和五年级教材为例,具体说明如何挖掘其中的生态文明元素。最后,她介绍学校通过构建绿色课程体系,开展英语义卖、环保市集等实践活动,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渗透环保理念,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观察土壤》

齐安安 万柳校区四(9)班学生

《观察土壤》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认识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更是地球生物的家园,理解土壤对生命的重大意义。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观念,理解地球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关联与依存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意识。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王培龙

王培龙主任在汇报中系统阐述了万泉小学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科学教育的三大实施路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和竞赛展示。学校依托万泉河水生态系统,创新性地将科学课堂延伸至自然环境,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发了《与植物相约》《小达尔文动物探秘》《爱水一课堂》等特色课程;同步设计校家社协同的《万泉河畔环保行》等实践活动;通过校园自然笔记大赛、环球自然日展示、万泉河水生态知识问答竞赛等平台展示学生成果,同时选拔优秀发明作品和研究报告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等高水平赛事。

在介绍《观察土壤》课程设计时,王主任强调万泉小学科学教育始终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为核心,注重科学教学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度融合,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施,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随着教学深化和学生认知发展,这颗种子将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具有强烈生态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小足球-运球游戏与比赛》

林杨 曙光校区三(5)班学生

本节课以大单元主题"在足球游戏情境下学习足球基本技术的应用"为背景,教学内容聚焦运球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通过个人变向运球挑战、小组合作游戏、有防守的"保卫大本营"以及2v2、4v4比赛等形式,重点强化学生推拨球力度和变向距离控制等技能,突破实战应用难点,同时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场地、遵守规则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并借助信息技术监测全体学生的运动负荷,实现科学精准的教学指导。

《基于学校绿色生态课程体系下的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赵愿洁

本次汇报基于学校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创新开展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构建"实践奠基—活动深化—科技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教材渗透、主题活动及AI技术应用,将环保理念有机融入阳光体育课堂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中,实现学生体育技能与生态素养同步提升。未来将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培养兼具健康体魄和生态责任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绿色音符 生态派对》

金旭 曙光校区一(5)班学生

本节课由金旭老师为一年级学生执教,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以《青蛙音乐会》为教学载体,巧妙融合生态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模仿青蛙歌声、使用打击乐器伴奏和舞蹈等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感受音乐中的自然韵律,同时渗透青蛙捕食害虫、维护湿地平衡等生态价值。课程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鼓励用音乐表达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更理解了"音乐是自然的声音语言"这一理念,逐步树立起"追求生态文明、保持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从德育活动到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刘峥

学校基于"四全共生"理念,通过课程全方位融通、教学全过程贯通、评价全方位追踪、资源全场域打通等举措,系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以音乐课程为示范,将生态文明内容划分为六大类别,结合阶梯式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实施德育活动课程化,借助垃圾分类、节气文化体验等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同时深化教联体协同机制,整合家庭、社区及社会资源,通过家长讲堂、亲子活动等形式,构建多元参与的环保教育网络。后续,学校还将持续优化绿色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备生态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数学解锁绿色密码,数据绘制生态蓝图》

张成 王雪松 高年级学生代表

《数学解锁绿色密码,数据绘制生态蓝图》一课由张成、王雪松两位老师共同执教。五六年级学生从真实生态问题出发,围绕"废水处理"、"白色污染"、"新能源汽车"、"极端天气"四大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数学+生态"的跨学科教学重构。在课堂实施环节,各小组首先进行研究成果汇报,随后师生共同依据评价标准展开深入研讨,通过思维碰撞将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张成 王雪松

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主题发言。他们通过回顾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历程,深研“小研究”的“大意义”——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整场活动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好评与肯定。

《以水为线,知水善用》

刘岳 曙光校区六(1)班学生

万泉小学开展的《以水为线,知水善用》数学融合课,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整合数学统计与环境教育内容,指导六年级学生通过家庭用水数据采集、水龙头流量测量等实践活动,系统掌握数据收集、统计图绘制及节水方案设计等技能。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分组开展"21升生存挑战"和"节水浇花装置设计"等项目实践,运用复式条形图进行用水差异对比分析,计算节水潜力,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校园节水倡议。该课程采用"真问题-真研究-真行动"的项目式学习闭环模式,在提升学生数据分析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引入"水足迹"等创新概念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有效促进节水意识向日常行为的转化。

《在跨学科项目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李日

在项目筹备阶段,师生共同确立了"保护水资源,你能做什么"这一核心驱动问题,并围绕该问题细分为四个子任务:"你可以实现21升水挑战吗?""滴答声里有什么秘密?""你觉得你浇花浇得很好吗?""你了解水的PH值吗?"。通过问题提出、项目筹备、实施推进、总结复盘的全过程,将水资源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提升学生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绿色理念践行自觉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了"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Plants Around Us》

星火小学韩晓行 万柳校区二(2)班学生

《Plants Around Us》一课由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加盟校星火小学韩晓行老师执教。课程以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为载体,带领学生展开植物知识的探索之旅。本节课着重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树立关爱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图片、视频、歌曲和小组展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学习:一方面共同探讨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植物生长过程,实现对植物知识的沉浸式理解。

《生态教育融入英语课堂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 星火小学杨艳

在"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星火小学创新性地将生态教育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举措既是对全球生态问题的积极回应,也完全契合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学校通过"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故事+任务"促进深度理解、"行动式"作业连接现实生活等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生态教育。以《Plants Around Us》典型课例为代表,成功实现了多项生态素养培养目标。实践成果显著体现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显著提升,环保实践行为明显增加,生态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实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

02

学校特色活动展示

微话剧《保卫万泉河》

项目式学习论坛《小研究大智慧》

下午,万泉小学学生通过微话剧《保卫万泉河》、项目式学习论坛《小研究大智慧》特色活动,展现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生态教育成果。学生围绕水资源保护、校园碳中和等议题展开研究汇报,彰显“小行动推动大改变”的责任担当。

万泉小学李聪璐老师分享了《小研究大智慧》历时 12 年的研究成果。这些小研究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和创造力,小研究里充满大智慧。他们聚焦环保与生态,选题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他们立足于课堂,将目光投向广阔世界,一步步探索前行。

03

教师代表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中,万泉小学教师代表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展开研讨。于海平副校长、胡益红主任以及教师代表王芳、王宇鑫表示,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行动力和反思力。为此,学校依托“玉兰杯”课堂展示活动,构建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贯穿培训、备课、上课和反思四个阶段的校本教研体系。

04

专家主题讲座

薛二勇

《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部署与推进路径》

他在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需要从战略定位、内涵深化、路径创新三个维度着力。当前面临抓手不清、教师素养不足等挑战,需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培养兼具生态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万作芳

《教育强国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向》

她表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环境教育,更是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学校应立足校本特色,通过跨学科实践、数字化创新和持续反思,培养师生“心有大我”的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陶军

《生态安全与教育》

他表示,生态文明教育应超越学科分割,倡导系统性思维,通过实践唤醒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教育作为预防性手段,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不断前行。

谢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校园生活重构》

她表示,生态文明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需强化制度保障、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框架、推动智能融合赋能教育等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贺春兰

《时代使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开辟全新空间》

她表示,生态文明教育需回应时代命题,乡村振兴、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探索,正等待新一代去解答。教育者播下的种子,将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生态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强国一代”,在人类文明转型中担当重任。

凝聚共识 展望未来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们总结强调,生态文明教育需从“认知”走向“创变”,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实践项目。与会老师们也表示,万泉小学以丰富的课程展示及学生活动,全面呈现了生态教育的创新成果,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自然育人”理念,携手各界,共同书写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

相关文章:
精华文章
教育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