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案例

“七链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2/1/6 10:10:49 

 

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辽宁省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派出赵玲玉、吴玉峰两位教师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二位教师双双获得各自参赛项目的一等奖。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的优异成绩与学校的校企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介绍,该校通过产业链、实训链、生源链、师资链、评价链、就业链、科研链“七链”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双提高。

学校搭建校企桥梁

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校长王军介绍,为实现企业、职业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兼容,学校搭建了多元共生发展的共享平台。2006年,学校携手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成立沈阳IT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沈阳IT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用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换位思维理念,并开始探索“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学校将招生——教育教学——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时刻保持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市场与外界兼容,做到无缝对接。学校与东北大学、美国埃德蒙社区学院、韩国昌信大学等联合办学,为学生终身教育服务;与北大青鸟、河北网讯等合作办学,兼容优势的教育资源;与康平职教中心、盘锦市大洼职教中心等联合办学,扩大示范效应;与海南碧柏、铭远动漫等合作办学,促使校企共赢。

“七链”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在办学过程中,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坚持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学校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地提出“七链对接”思路,即产业链、实训链、生源链、师资链、评价链、就业链、科研链紧密结合。

王军介绍,产业链是校企合作的平台;实训链是校企联姻的基础;生源链是校企互动的起点;师资链是校企合作的核心;评价链是校企双进的重点;就业链是校企双赢的硕果;科研链是校企融合的提升。

为实现“七链对接”,学校还面向企业需求实现技能紧缺人才“订单”式培养培训。与基石、其卡通、海南碧柏等多家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招生与招工同步、课程和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教学与生产互动、实习与就业联体、学校与企业互补。

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完成的三维长篇动漫连续剧:《酷卡精灵》、《吉石宝贝》已在辽宁卫视播出,中国首部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动漫《绿色种子》计划在央视播出。校企合作的三维长篇动漫连续剧《绿色种子续集》等正在紧张制作中。校企合作的校内动漫实训基地现在已初步具有1000分钟的年生产能力。学校动漫作品《一个苍蝇引发的血案》、《热舞机器人》等动画作品和动画相关的产品在校园动漫领域颇有名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升了能力水平。

专业改革促进教师成长

围绕“七链对接”的思路,学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动态机制。创新提出“三三制”的思路。“三三制”即调整优化三个课程平台体系,突出三个能力的培养。三个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三个能力即岗位通用能力、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将课堂引入实训室、信息馆、主题公园、体验中心,走到企业、走到工厂,观摩行业展览、参与行业大赛等,还原中职专业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沈阳信息工程学校还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据,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动态机制。

目前,该校已形成三大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即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工程技术专业群、视觉传达与数字技术专业群、信息技术与服务专业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学校还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组织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与市场接轨。郑祖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