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史回顾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百年精彩校史回顾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7/22 10:08:47 

百年立人,百年成志。每当走入清华园,踏上清华附小的成志之路,经常情不自禁地想,1915年创办学校的那些大师级的校长和校董们,该是基于怎样的初衷建立了这样一所学校?如若他们在天有灵,又该以怎样的期待凝眸今天的清华附小?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百年清华附小基于这样的信念与定位: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对清华附小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了附小人的精神皈依,寻找到了前行的航标和灯塔。清华附小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不是热闹的庆典而是教育与洗礼是省行与展望。

一、百年成志教育的发展历程

承前才能启后。一百年前,1915年清华附小创建时名为“成志学校”,最初的“成志”,穿过百年烟云,一直追随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一同来回顾百年里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成志学校初期(1915-1937)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家国破碎 刚毅坚卓

成志复校时期(1946-1952)华夏匡复 自强不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2-1966)勤俭办学 厚德载物

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坚守 不忘育人

改革开放时期(1976-2010)改革复苏 守正拓新

全面发展时期(2010-至今)成志教育 气象万千

回望百年,我们可以看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而在百年的历程中,始终不变、始终坚守、始终传承的,就是“成志”。“成志”,是我们一直传承的清华育人的精神文脉。“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附小人。“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内涵丰富的清华园里,我们学习立志、学习做人、学会创造。“志不强者智不达”,从兴趣到志趣到志向,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聪慧与高尚的人。

二、成志教育的内涵

审视才能前瞻。百年风雨,百年历程,清华附小已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为什么这样说?“成志教育”就其国家使命而言,始终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这也体现出国家民族对少年儿童的殷殷期待,即在聪慧与高尚的人群中,尽管人的志向和人生规划各不相同,但都要在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志教育”就其社会责任而言,要实现其“三个引领”的中国意义——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清华学子要立志、言志、行志,最终成志,成为有社会责任担当、公益情怀的公民。“成志教育”就其儿童自身而言,坚持“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既不以应试为唯一目标,也不以所谓素质教育做掩护而无所作为,而是有机实现优异成绩与卓越素养的统一,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等的独立精神与完整人格。一句话,成志教育始终聚焦清华学子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六年影响一生,打下“健康、阳光、乐学”的成长底色,拥有学习兴趣,发展为志趣,而逐渐成为志向。

三、成志教育的“三个引领”

回眸历史,百年的清华附小,伴随成志教育的探索,在中国近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一直担当着“三个引领”:一个是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是课程的引领,一个是公益服务的引领。这是百年来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更是成志教育的使命所在!

(一)价值观的引领

这里的价值观引领我认为就是“育什么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要从三个维度来思考。首先是一所学校要思考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以“语文立人”为教育理念,探索完整人的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教育路径,从学科育人撬动课程整体育人。

其次是清华大学的精神文化传承与守正。不仅是依托清华大学的人文环境和学术土壤进行育人思考,同时,以清华的育人理念及使命担当,反观基础教育育人工作。

再次是基于人终身发展的,适应未来生存与生活的共同教育价值追求——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儿童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此,立足于“使学校的发展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相吻合,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内核相契合,与历经岁月砥砺的附小精神相融合”三个基本维度,来构建学校发展新的坐标。经过长期的深入探讨和反复琢磨,在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广泛参与下,学校制定颁发了《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这部逐年修订的《纲领》,已经成了实现全校师生员工以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的“文化密码”。《纲领》勾画了学校发展愿景,初步从自我发展、文化修养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提出了清华附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健康、阳光、乐学。五大核心素养在2015年7月的《人民教育》发表后,被教育部等官方微信转发,引起较大反响。

“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是清华附小立足“立人为本”的传承。每天清晨7:40国歌响起时,无论在操场运动的,还是正走进校园的同学都会停下脚步,庄严地面对国旗唱起国歌。每一次的开学典礼、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每天的升旗仪式,都是学生的舞台。他们自己根据教育主题呈现各种教育案例与故事,进行自我教育,面对国旗宣誓“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2015年9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清华附小开学的第一课……

每周三的“水木秀场”、每周五的“我是小小演说家”等等,在每一个日子里、在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要让儿童感到,学校是为他们开设的,是促进他们生命成长的地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此思考着、努力着。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成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的小学……

(二)课程改革的引领

这里的课程改革,我认为是“怎么育人”的问题。课程引领是附小百年历史上的一种传统。对当前而言,有“两个立足,一个创新”共同奠定了清华附小课程引领的高度。

一个立足是清华大学发展战略。清华大学的改革使命,是成为能起到未来引领作用的世界顶尖级大学,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清华附小要立足于此,形成追随大学又落地于小学的课程战略。

另一个立足是世界基础教育最高水平。与世界先进的课程观对话,契合未来基础教育基于每个儿童的发展、强调整合等特点,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一个创新是基于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创新了优化国家基础课程又体现儿童个性的“1+X课程”。

具体来讲——

1915年,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创立。那时,学校不仅开设国文,还开设了算术课和英语课。受当时清华大学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校训的影响,成志学校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作为校训。民国时期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人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由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组成的校董会,至今学校依然保存着1936年大师们亲笔签名的有关课程设置的珍贵历史记录。

抗战时期,学校随清华大学迁往西南,在艰苦的西南联大八年岁月里,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课、体育课,并自制飞机模型、体育设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秉持“勤俭办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

改革开放时期,不断传承与创新,在提出“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撬动了学校的“1+X课程”整合其阳光体育、主题阅读、应用创新成为清华附小的三大经典品牌。清华附小成为了国家级课程与教材改革项目的示范学校。从2015年初到联合国总部参加校长论坛的演讲,到2015年8月在芬兰举办的世界校长大会上的发言,清华附小改革影响着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并引起了世界关注。

(三)公益服务的引领

公益服务引领,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历史使命。首先在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失衡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然呼唤其精神芯片——家国情怀。这样的情怀,是“大”我,是价值观的认同与契合。作为清华人,从清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民族、社会的责任担当。百年的公益传承,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教育与使命的链接。有着清华精神的清华附小需要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每个人都要成为公益的实践者和代言人。

那么,百年公益的历史源头在哪里?

清华附小从创建初期,就提倡公益事业。早在1915年,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周诒春“悯邻近贫寒子弟幼年失学”,即创办了专门接受贫民子弟的、清华附小的兄弟学校——成府小学,学校除普通文化课外,还设木工科,以为将来谋生之出路。百年以来,清华附小的“家国情怀”公益精神在不断传承并成为天下情怀。在北京构建新教育地图中,清华附小分别在朝阳、昌平、石景山区合作办学,把优质资源辐射到相关地区,产生了广泛好评。

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就启动了教育扶贫工作,开通了第一批现代化远程教学站清华附小也随之陆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远程直播”的方式与偏远地区的学校进行互动交流。2012年,来自全国各偏远山区的4921名教育工作者到清华附小学习参观,2013年达到4968人,2014年有约30个省市自治区的6968人与清华附小师生交流。2014年12月,“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启动,由此,每一周清华附小都会有五节精品课程,借助清华大学庞大的远程教育扶贫网络推送,覆盖900多个贫困县,3800多个扶贫站,清华附小近年来的各种大型培训会都实现了现场直播……清华附小的每一天都有长期前来学习的校长、学科老师、班主任驻校,采用“影子培训”的方式开展学习。经过长期“跟培”,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巨大提升,同时也将附小人的敬业、博爱精神带回自己的家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信息简报专门报道了清华附小这一举措。

学生每一个班级的“班级微公益”,每一年段的“志愿者行动”,也都展现着清华附小学子心系天下的情怀。清华附小更是将“社会公益事业”正式写入《纲领》。回顾百年,家国情怀恰恰契合了国家提出的价值观内核。展望新百年,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公益引领是国际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即是天下情怀的具体体现。

回望一百年的成志教育,从“三个引领”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百年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

四、成志教育的新愿景

百年感召,百年展望。在百年厚积薄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之后,踏入下一个百年。我们可以有无限的愿景可以畅想。

从一所学校,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未来;从一所小学,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希望。是否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映照一个时代。一所学校,同样可以引领一个时代。

于是,我们有了新百年成志教育的愿景与行动。

在学校层面,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探索新百年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我们继续坚定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人人成长、人人成志,最终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在国家层面,在国家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下,共担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在国家教育改革转型的时代,学校更要做好转型的准备,探索小学转型的样态,推动基础教育的优化。

在世界层面,思考如何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探索既根植于民族灵魂,又实现自主创新的世界基础教育的中国范式。为此,我们成立了“未来学校联盟”共担使命,将通过《宣言》和《章程》,以更好地推动国家未来基础教育,把中国好故事,好文化传播出去,让中国影响世界。让这种世界教育的中国范式,向世界发出中国教育的最强音,

无论今天与明天,我们要把小学的第一枚‘纽扣’系好,我们都要做价值观、课程整合与公益服务的引领。于是,面对新百年,清华附小提出了“五个五年”的行动计划。

在国十二五期间,即清华附小第一个五年规划(2010-2015)中,清华附小基本完成了学校基础教育改革。

在国家第十三、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即清华附小第二与第三个五(2015-2020,2021-2025)年间:对成志教育做进一步梳理与深化,为国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落实找到经验。第一,横向纵向形成“大清华”概念!创建“大清华”意义的“集团化办学”的公益情怀。第二,拓展多样化办学机制,形成“学前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办学经验。第三,配合国家职称改革,结合大学人事改革,进一步优化清华附小人事制度。第四,初步完成“数智校园”建设并形成智库。

在国家第十五、十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即清华附小第四、五个五年(2026-2030,2031-2035)年间:推广成志教育经验,引领首都乃至国家基础教育,建成世界理念下的一流小学。使学校成为一所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小学;一所有灵魂的卓越小学。

……

亿往昔,看今朝,畅未来——我们会在依然不变的家国情怀、完整人格的追求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成志教育”而努力!

相关文章: